圖際躉蛘呶�氈靜�房�帕艘桓鼉藪笫諧〉取��鷗蔥恕⒊沙て鵠吹摹�

即使它是美國世界戰略的一個環節,但是,他們對我們非常寬容,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這次我們向對方表示“體諒”,該讓步的讓步,掌握利他之心,這難道不是已成“經濟大國”的日本應盡的職責義務嗎?

基於這樣的宗旨,該委員會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討論後,向日美兩國遞交了建議書。

在設計今後的“國家的模式”中,關鍵詞除體諒(關心他人)的精神外,還有以德為基礎的建國方略。

以前,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川勝平太教授曾說過“富國有德”。

他提出“立國不憑富而因德”。即有效使用財富的能力,以德行報答他人和他國的建國模式。不是透過武力或經濟實力,而是以德行為他國做“善事”,獲得信任和尊重。

我也認為應該把德作為國策的基礎。這才應是曾經因追求本國利益而遭受懲罰的日本獻於他國率先垂範的事。

日本的目標既不應是經濟大國也不應是軍事大國,而應是以德重建國家;既不擅長打小算盤的國家,也不是忙於炫耀軍事力量的國家,而是以人類崇高精神之德作為國家理念,並與世界接軌。

一旦成為這樣的國家,那麼,日本就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和尊重。而且,也不會有企圖侵略日本之輩。從此意義上講,它應該又是最妥善的安全保障政策。

這樣的“美德”是否被遺忘

中國革命之父孫文先生924年在神戶進行一次著名的演講。在此演講中,孫雯比較了歐美和東亞文化的“王道和霸道”。

以武力支配人的文化,起源於歐美,中國古語稱之為霸道。與此相對,王道在東亞源遠流長,引導人們遵守道德。

孫文想警告當時想擴張軍備、擴大領土方針傾斜的日本應該選擇“王道”而不應該選擇則“霸道”。遺憾的是,日本選擇霸道,徑直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而且,戰爭結束後,一直到最近幾年,才取得都是經濟上的霸權主義政策。

但是,今後國家和人民如果不把以同情心、利他之心為根本“德行”的王道的生活態度作為基礎,我擔心日本有要犯大錯了。

天台宗中有“忘己利他”的說法,意如其字。這是忘記自己,為他人盡力的佛教的教誨。因為“忘己利他”的發音聽起來像“已是懲戒”,所以,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諦曾教導我:“追求物慾就已是懲戒。今後,自己的事情暫且不管,必須為他人竭盡全力。”

我之所以如此強調,是因為我強烈感覺到同情心和利他的美德在當今的日本社會已經喪失殆盡。

同情心或利他信念如果被遺忘,剩下的就只是一己私慾了。容忍和放任私慾的結果不就表現在現今的實態上嗎?

以前,日本曾發生過年僅19歲的少年慘殺一家四口的事件。由於罪行重大,儘管罪犯沒有成年仍然被判死刑。該少年自解法律,自認為沒有成年無論做什麼都不會被判死刑。

關於此事,報道該事件的雜誌記者寫道:“如果少年瞭解法律,那麼該事件也許就不會發生。”但是,少年的知曉法律之前更應該知道不能殺人這個根本的道德觀和倫理觀。因為不能殺人、不能傷人,這不是法律問題,而是人生態度,也就是道德觀的範疇。

以道德為基礎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緩

為什麼我們失去了最根本的道德規範呢?為什麼忘記了同情之心、利他之心呢?其實答案非常簡單,主要是因為大人沒有教導孩子。戰後大約已經過去了60年,可以說現在的日本人沒有受到任何道德方面的教育。我是戰前接受了教育的人,所以,我非常清楚這些情況。

把尊重自主性擴大解釋為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