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於以上考慮我決意皈依佛門。
修行貴在堅持
出家及其後的修行對我來說是極嚴肅,又新鮮的人生體驗。透過化緣行動,我深感佛法的大慈大悲,出家以後,如果說有新的認識,那就是修行需一如既往,持之以恆。
有句禪語說:“悟道前,伐木、運水;悟道後,伐木,運水。”進入佛門以後,我依然一邊一心向佛,以便在塵世沾染風塵。
例如,透過修行,我再次痛感自己的不成熟。一直以來我作為企業的領導對部下或幹部進行指導,裝模作樣的訓示,把本來明瞭的事理寫在書裡或講演稿中,我感到潛伏在自己心中的得過且過與令人嫌惡之處,需要進行深刻自我反省。
我再次體會到,其實真正了不起的人在“無名的田野裡”。我以為真正出色的人是那些心靈美好的人。他們是住在街道小巷的心地善良的老太太,他們是在城市一角朝著目標奮進的小青年。
與那些名利雙收、功成名就的人相比,這些無名的人更加“上等”,他更具有同情心和善良美好的心靈!
反過來,不管如何努力修行,我們凡夫俗子都不能達到醒悟的境界,對此我深感痛心。
在出家儀式上,導師向我是否遵守10個戒律,我的回答是“能保證”,這樣出家才得到認可,鄭重宣誓持戒後才加入和尚的行列。儘管這樣,我仍然認為我不可能完全遵守戒律。
無論怎樣努力持戒、反覆精進、幾百小時坐禪,我也不能最終到達醒悟的境界。像我這樣意志薄弱、不能完全脫離煩惱的人,為了磨礪心智,無論怎樣積累善行,恐怕我也不能完全消除私慾,經常保持利他之心。無論怎樣努力持戒也不能避免破戒。包括我在內的人類是多麼愚蠢、不完美的存在!
但我認為,這也就夠了,雖然最終不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但是,為此努力本身就值得尊敬。
對戒律有堅守之願,必守之志;或者有真摯的反省、自戒之心,這些都非常重要。以如此的心情度過每一天,即使不能大徹大悟也足夠的磨礪心智、拯救靈魂。透過出家和修行,我更加篤信這一點了。
神、佛或者宇宙意志並不是愛做什麼的人,而是愛努力做什麼的人。想做沒有做成,對自我能力沒有達到進行反省,而且從翌日起又孜孜不倦繼續努力,這樣的人才能得到拯救。
只要努力遵守、努力做到就能磨礪心智嗎?回答是“YES”。這樣我們就能得到拯救嗎?“YES”提高心智的願望和行為才值得尊敬,因為這是符合佛的慈悲胸懷、順應宇宙意志的行為。
心存美好的真理核心
我認為人的內心有多重結構,是由多個同心圓分層組成的。從外層說起:
1. 知性——後來掌握的知識和倫理
2. 感性——掌管五官或感情等的精神作用
3. 本能——為了維持肉體的慾望
4. 靈魂——是纏繞在真我之上的現世的經驗餘孽
5. 真我——在內心深處,是核心部分。充滿真、善、美。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有“真我”,周圍纏繞著“靈魂”,而“本能”覆蓋在“靈魂”外
側。我們就是這樣來到人世。例如,剛剛出生的嬰兒,肚子一餓就想吃媽媽的乳汁,這就是位於心的最外側的“本能”在起作用。
而且,隨著不斷成長,在“本能”的外側形成“感性”,還慢慢具備“知性”。也就是說在人類出生、成長的過程中,內心從裡到外逐漸變得多層。相反,隨著年齡的老去,從外側起逐步“剝離”開去。比如,痴呆的程序是,首先知識、理論等推論方面的知性作用減弱,產生出孩子般的感情,不久,感情或感性遲鈍,本能開始暴露出來,最終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