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據政權遺留的官職一時沒法肅清,造成宋朝的官職最多最繁瑣,冗員之多前所未有。

此外,為了限制權力,趙匡胤又別出心裁,搞了一出官、職分離的把戲,什麼尚書、侍郎、左右僕射。都成了寄祿官,只是用來核定其俸祿標準的官階,具體從事什麼職務,又搞出一堆職事官,什麼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籤書、監等等,一個外行人想要搞明白這些官兒都是幹什麼的,都要耗費好大的力氣,這種官制的統治效率可想而知。

如今藉著削帝號,建王國,各有司衙門都得與宋朝有所區別的機會,楊浩直接照搬了明朝的官制。明朝的官制在加強了皇權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各級官吏的能力,明朝歷史上,皇帝大多不親理朝政,可是對比一下自秦至清各個王朝。你就會發現國詐延續時間超過二百年,且沒發生過分代的僅明、清兩朝。再比較文化、經濟、軍事等領域,明朝也都名列前茅。

史學家趙翼就曾慨嘆:“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誠不可解也。”這個令他不解的原因,就是明朝的官制。清承明制,可以說明朝官制在中國延續了近五百年,支撐、維護了中國壽命最長的兩個封建王朝而且頗具效率。

楊浩沒有那個能力在帝制基礎上,憑空編出一套全新的官僚體系來。官制是政權機構的一個重要組織制度,它關係到這個政權的盛衰,關係到當時社會的安定或動盪,關係到當時人民的生活,不是小孩子過家家,可以隨意設定,所以為慎重起見。他充分權衡古今各個朝代的政體官制之後,便拿出了這套官制政體。

不過他的政體與明朝的政體又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因為河西的條件與明朝立國時不同,無法完全照搬明朝的體制,不過主體思路還是一樣,在朝廷、地方、軍隊三個體系中分別進行設定。

朝廷方面,設內閣和吏、戶,禮、兵、工、刑六部,地方官也對原來承襲舊制設定的那些節度使、刺史、知府等混亂不堪的官階進行了統一。設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小再往下是知州、知府、知縣等等,由於他了解的不是那麼詳盡,同時這個王國無論是地域、經濟成分、政體的成熟程度還遠不及中原,也不需要一下子羅列太多的官職,所以基本就至此為止。

情報部門進行了整合,飛羽和隨風徹底融合,開府建衙,正常辦公,很多情報工作都是明面上的小例如地圖測繪、烽疑驛站的設立、軍事檔案的建立與管理等等,暗的一面是任何情報組織都必然具備的一面,但是如何防止它變成宋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卻令人煞費腦筋。

楊浩是開國皇帝,再加上狗兒、竹韻、焰焰對他的絕對忠誠,他不必擔心這個組織會失控,但是將來如何誰會知道?所謂制度強於人治,就體現在這個地方了,如何能充分發揮情報組織的作用,又不致於讓它失控,眼下沒有好辦法,也不是當務之急,只能慢慢進行調整和完善了。

變化最大的是軍隊,仿照宋朝的樞密院和兵部職能,楊浩也對調兵權和治兵權進行了分離,於兵部之外再設都督府,都督府總攬一切重大軍事指揮和戰役制定,兵部負責戰爭動員和軍隊行政管理、撫卹等事務,而出兵權決定於皇帝。透過內閣釋出。

軍隊建設上,由於河西經濟的特殊性。不能照搬宋國的那一套,所以採取了徵兵制和募兵制相結合,常備兵和部族軍兩種形式並存,兵農合一的軍事體制。直屬於朝廷的軍隊按職能分為宮衛軍、禁軍衛、衛戍軍等等,按作兵種又分為騎兵、步兵、妥甲兵等等,這是王權和王國的保證,也是國家軍隊的主體。

此外則以部族軍為輔,党項八氏、涼州吐蕃、甘州回訖,遊徙放牧不好進行固定管理,其族人具有戰時為兵,平時為民的傳統特點,而且國家養不起那麼多常備兵,戰時又需要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