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那種縱橫睥睨的威勢,你還需得好好學學!”
儘管李隆基如此挑剔,可李十二孃還是受寵若驚,慌忙再次拜謝後,方才帶著其他舞姬一同退下了。這時候,李隆基方才看著杜士儀道:“杜十九郎,你當年琵琶曾是兩京一絕,如今居於高位已久,舊時技藝是否生疏了?”
李隆基不問朔方形勢,軍事內政,而是突然問什麼琵琶,杜士儀不禁有些意外,但隨即就開口說道:“臣如今心境不同,同一首曲子,和當年彈奏起來卻也截然不同。而且因為兩任節帥,若再加上雲州和代州的經歷,掌兵的時候多,故而連春江花月夜這種舒緩的曲子,都能不知不覺彈出殺伐之音來。”
大約是沒料到杜士儀會如此回答,李隆基不禁為之大笑,隨即屏退了閒雜人等,只留下林招隱在身側,這才問道:“杜卿,回紇三部叛離已久,如今卻隨你前來朝覲上貢,其中緣由,你可清楚?”
“陛下,蕃夷之人,有利則附,無利則叛,如今前來朝貢,無非是為了四個字,有利可圖。”杜士儀直言不諱地挑明此節,這才繼續說道,“此次他們不跟著突厥使臣前來,而是徑直到朔方請求在千秋節朝覲,無非是表明態度。如今突厥內亂,登利可汗並非什麼明主,他們免不了會有擴張之心。可突厥和大唐議和之後,多年未曾有大戰事,他們要圖謀突厥,自然少不了要探明我大唐的態度。恕臣直言,他們此前就向臣提出過滅突厥之議。”
第906章 滅國之功何不圖?
既然知道回紇之主骨力裴羅野心勃勃,而且尚在盛年,又曾經讓張興向自己轉達了聯手覆滅突厥的提議,杜士儀可不想將這種事拖到回紇抑或是拔悉密葛邏祿搶先對天子提出,乾脆就直接對李隆基明說了。而他這樣直截了當的坦陳態度,無疑讓李隆基頗為滿意。在沉吟片刻之後,李隆基就原封不動地將這個問題打了回來。
“君禮怎麼看?”
今日相見,李隆基先是親暱地直呼杜十九郎,而後又改稱杜卿,如今又呼他表字,杜士儀隱約能夠體會到其中的細小差別。在當初張興從西受降城回來,他就一直在仔細考慮這個問題,中間也和一眾親信文武商量過此事,如今天子垂詢,他故意思量了一會兒,這才欠了欠身。
“陛下,當年太宗皇帝命李靖帶兵征戰東突厥,是因為突厥當年時常出兵南下騷擾,甚至一度在太宗皇帝即位之初,率兵十萬直達渭水,故而後來發兵征伐名正言順,而太宗皇帝得衛國公李靖擒獲頡利而不殺,亦是為時人稱道。如今回紇三部雖提出願為大唐覆滅大唐,可即便真的成了,將來三部之中很可能會有一部脫穎而出,成為雄踞北面的霸主。如今他們固然恭順,日後是否會恭順,那就未必可知了。”
“你的意思是,將拔悉密、葛邏祿、回紇這三部的提請置若罔聞,只當沒這一回事?”
李隆基的口氣雖然並無慍怒,但杜士儀還是能夠聽出那隱隱的不快。自從太宗受各部的天可汗稱號以來,大唐的歷代皇帝雖然不像太宗那樣,正式受各部上天可汗尊號,但對外詔命全都以皇帝天可汗自稱,而各部上表,也常常以天可汗之名稱呼大唐皇帝,一直到開元都是如此。然而,在李隆基看來,這終究和太宗皇帝還有差距。而如今的突厥,最讓他無可忍受的就是登利可汗的封號。
所謂天可汗,較之當年隋帝的聖人可汗更加尊貴。因為天在突厥語中兼具高尚以及權力的意思,若是將天可汗中的第一個天字按照突厥語音譯,也就是登利可汗,或者叫騰格里大汗。登利可汗既沒有默啜可汗的勇武,又沒有毗伽可汗的智慧,卻竟敢僭稱天可汗,這怎不教素來自視極高的李隆基惱火?
因此,杜士儀立刻搖頭道:“陛下,臣並無此意。東突厥已經覆滅於貞觀年間,默啜崛起之後,方才再次據有故地,默啜也好,毗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