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百姓餓肚子。”
“附近村鎮的愛國鄉紳們也要發動起來,成立愛國委員會,讓他們就近的安排這些撤出去的百姓,軍宣隊也派出去,必須讓所有人知道,在這個國破家亡的時刻,我們中國人必須團結起來,共渡難關!”
。。。。。。
楊凌在說著,軍需處長孫重則是認真的記著,每一條命令都記得仔細。
雖然讓百姓疏散出去,楊凌也並不是不管不顧,讓孫重這個軍需官臨時抽調人去安排。
楊凌他們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就從一個被追的無處躲藏的游擊隊支隊,變成如今的龐然大物。
他們計程車兵很容易招募,那些受到鬼子迫害活不下去的當地居民,那些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難民,那些被打散的正規軍散兵都可以。
他們的部隊短時間內擴充到了兩三千人,但是在這個國民教育並不普及的年代,不缺少敢和鬼子死戰的軍人,他缺少識文斷字的人。
這個年代使用的可不是後世的簡化字,而是繁體字,楊凌看著都頭大,更別說那些飯都吃不飽的百姓能夠有能力去學習。
在這個年代,但凡能夠上學的都是一些家境殷實的人,而這些人很多都在安全的大後方奔走呼號遊行或者參軍到了正規部隊。
在重慶軍委會的規劃中,楊凌他們這些遊擊部隊雖然也是正規部隊的一種,但是卻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吸引讀書人加入。
在游擊隊中更多的是大字不識幾個的莊稼漢組成的部隊,楊凌在淮陰成立抗日總會的時候,看到許多村自衛武裝,甚至一條槍都沒有,僅有一些菜刀,鋤頭和紅纓槍等冷兵器。
就是靠著這些冷兵器,敵後的百姓和小鬼子一直在戰鬥,然後變成三千萬傷亡中一個不起眼的冰冷數字。
現在由於缺少獨當一面的文職官員,所以但凡這一類的事情,楊凌都是統一交軍需處的人去做。
軍需處不像是戰鬥部隊需要訓練和戰鬥而影響文化的學習,軍需處的人員卻有足夠的時間上掃盲班,識文斷字。
現在導致的現象就是,軍需部門成為了楊凌他們部隊的人才培養基地,從掃盲班走出來的人很快就被抽調到各營各連去當參謀或者通訊兵了。
至於他們從沒上過軍校,那就邊打邊學,在戰場上總結經驗,然後履行職責,在艱苦的條件下,楊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楊凌已經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在率領游擊隊的主力南下攻打高郵的時候,讓留守的副總隊長張烈臣已經開始招募文職官員了。
困難是暫時的,楊凌相信,只要熬過了這一段困難的時期,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
交戰區域內的百姓在撤離,他們從各處匯聚到街道上,就像是無數的溪流匯合成為一條大河,緩慢的流淌進了遠處的黑暗。
他們的身後是熊熊燃燒的烈焰,直衝天際的黑煙和那些和躲在廢墟里和鬼子交戰的中**人,一寸山河一寸血,中**人正在浴血奮戰,中**人從未退縮。
百姓們的臉上是麻木空洞和淚痕,他們被游擊隊官兵接應出交戰區域後,游擊隊官兵就轉身投入了戰場。
而現在負責維持這些疏散居民的任務則是落在了一些愛國人士和隱匿在高郵城內的特工的身上。
他們的袖口綁著白布為標識,自發的協助部隊轉移疏散百姓,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愛國人士站了出來,主動的承擔了一箇中國人應該有的責任。
百姓們在撤離,距離交戰區域越來越遠,在他們撤離旁邊不遠處的倉庫和工廠裡,一些從火線上下來,渾身還冒著煙的官兵也在集結。
軍需處下屬的後勤部門已經臨時在後邊架起了大鍋,一鍋鍋的稀粥冒著騰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