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雷濤向屈劍夫講了講南靖建設明城牆旅遊風光帶的專案。聽著雷濤的講述,屈劍夫聽得很入神。
屈劍夫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風景如畫的吳都和高樓林立的海州度過的,他在海州讀書時,週末常到一家檯球館去玩檯球。檯球館附近正在建造一座當時海州最高的飯店。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們怎麼會有建造這麼高的大廈的能耐?”
由此他產生了學習建築的理想。
1935年他遠渡重洋,到摩國留學。父親原來希望他留學英國學習金融,但他沒有遵從父命,而是依自己的愛好進入摩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建築設計。碩士畢業後留校受聘為助理教授。
屈劍夫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是在一九四八年。這一年,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姆斯打破摩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華夏人屈劍夫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
威廉姆斯和屈劍夫,一個是有經驗、有口才,極其聰明的房地產建築商人,一個是學有專長、極富創造力的建築師。兩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對事業上的理想搭檔。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
十二年中,屈劍夫為威廉姆斯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這十二年間,屈劍夫在摩國建築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一九六零年,屈劍夫離開威廉姆斯,到南港自立門戶成立了劍南設計師事務所。
他在建築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
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摩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在劍南設計師事務所業務蒸蒸日上之際,他設計的主力逐漸從都市改建和重建計劃逐步轉移到巨型公共建築物的設計。
六十年代建於科羅拉多州高山上的“波利維爾天文臺”可以說是他從事公共建築物設計的開始。這座天文臺始建於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簡樸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築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摩國《新聞週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稱屈劍夫的設計是“突破性的設計”。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屈劍夫一生的作品,如波利維爾天文臺,弗格森美術館、伊拉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賓州大學埃裡克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
到晚期內庭依然是屈劍夫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著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屈劍夫對於建築設計領域最精闢的闡述。
身為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屈劍夫的建築物四十餘年來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屈劍夫堅信建築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化招取寵,建築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屈劍夫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這些特色在退休前最後一件作品“東瀛美術館”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東瀛美術館更明顯地顯示了晚年的屈劍夫對東方意境,特別是故鄉那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