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號稱十萬之眾。這是孫殿英最得意的時候,兵多將廣,軍威浩蕩,大有踏平寧夏之勢。

臨近十月,第九集團軍出發之即,孫殿英電告山西省主席閻錫山:聲言不日西征,電告辭行。閻錫山老奸巨滑,八面玲瓏,他急於要孫殿英離開駐地。因為孫軍佔了他山西的地盤,每月還要給他籌措軍糧、軍餉,有許多麻煩。接到電報,閻錫山立即回電:

孫將軍開發西北,前途無量,已曉諭各地政府,貴軍所經之地居民屆時燒水做飯,歡送貴軍,並著令大同車站,調集列車15列,隨時供貴軍呼叫。

孫殿英看罷電報,洋洋自得。他認為閻錫山是他的老長官、老朋友,中原大戰時曾經同生死,共患難,今日西行有這個老朋友做靠山,即無後顧之憂。此時已到農曆九月中旬,孫司令命令所部放假10天,養精蓄銳,等待黃河結冰之後向西開拔。

古人說:“胡天八月即飛雪。”時令剛交十月寧夏境內的黃河上已結成堅冰,這為第九集團軍開拔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寧夏即是宋朝時西夏國,北面臨近內蒙,南面便是甘肅,冬天西伯利亞的冷風吹來,氣溫達零下40多度,沒有像樣的過冬服裝,在冰天雪地裡行軍打仗,是一件叫人不敢想像的事。在進軍之前孫殿英召見供應處長,命令他為每個士兵準備一件羊皮大衣。供應處長聽罷倒抽一口冷氣,忙問:“這要花多少錢?”孫殿英說:“花多少錢我都不在乎,我孫殿英不是守財奴,不能讓人說我是鐵公雞一毛不拔!當兵的都是我的弟兄,我不心痛誰心痛!”實際上孫殿英也知道他庫房裡的光洋、現鈔多的是,給士兵買皮衣的用項,只是九牛之一毛。一時間陽高、大同、察哈爾、包頭的皮衣店被搶購一空。

第三章 孫殿英假道滅虢

第一節 西進風波

1933年農曆10月初,孫殿英率部悍然西進,隊伍由大同乘火車,在包頭紮下老營,然後向寧夏進攻。進入寧夏天氣驟然變冷,風沙撲面,西風怒號,大風常常把整個帳蓬颳倒,凍得士兵啼飢號寒。孫殿英是窮苦出身,能吃苦,體貼士兵。沒有帳子計程車兵被安排在自己的軍帳裡,其他軍官也照此辦理,一時使所部士氣大振,眼看帳蓬被颳走的越來越多,孫殿英也感覺長此下去也不是辦法。他腦子一轉,想出一個絕招:寧夏地曠人稀,三五十里見不到村莊,但荒草遍地,高出人頭。他命人在地下刨個方坑,把割下的荒草一捆一捆地橫置坑上,在草捆上封一層乾土,進去一試果然暖和如春。孫軍就是用這種辦法,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冷的冬夜。

進入寧夏百餘里,仍不見馬軍動靜,擔任前敵總指揮的劉月亭代軍長對孫殿英說:“我部大軍所至,馬匪望而生畏,逃之夭夭,我軍可不戰而勝。”孫殿英想的卻不是這樣,馬鴻逵只有一萬多兵馬,不會遍地設防,重要城鎮才是攻堅的地方。

在河柺子附近,先鋒旅旅長謝福田發現馬軍的前哨部隊,他命令加強營攻擊前進,戰鬥剛剛打響便草草收場了,因為馬軍不戰而退,況且馬鴻逵的部隊以騎兵為主,孫軍的步兵是趕不上的。大軍晝夜行進,一直追到石嘴山才發現馬軍的大隊人馬。劉月亭命令所部立即進入陣地;準備打一場惡仗,不料馬軍略加抵抗,小有接觸,又主動退出陣地。參謀長宋敬如對孫殿英說:“孫總司令威揚四海,馬匪軍不戰而逃,我們不出一個月必能戰領寧夏。”

孫殿英說:“馬鴻逵從小跟著他爹馬福祥行軍打仗,心眼多著哩,可不要中了他的計策。”宋敬如聽了,嘴上不便爭論,在心裡說,都說孫殿英打仗刁悍,誰知也是膽小如鼠之輩。

孫軍與馬軍真正的第一次交戰,是在黃渠橋,黃渠橋顧名思義是黃河大渠的一座橋,過了橋便是黃渠橋鎮。馬軍害怕孫軍來攻,早早便堵死了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