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掌控國家金融命脈,林振興設立央行部。央行部負貨幣的發行與管理,精準調控貨幣供應量,維持市場貨幣流通穩定,嚴防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對銀行、錢莊等金融機構實施嚴格監管,制定完善的機構運營規則,定期審查業務,防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秩序。依據宏觀經濟形勢制定並執行貨幣政策,靈活運用利率、準備金率等工具調節資金供求。穩定本國貨幣的國際地位,打造高效支付清算系統,為政府、金融機構及公眾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目前央行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完成林振興正式登基後計劃推行的貨幣改革。第一步,央行部將著手鑄造統一的貨幣,用以替換掉民間雜亂的散碎銀子和銅錢交易。這一舉措旨在規範貨幣形態,減少因貨幣規格不一帶來的交易阻礙,提升交易效率,促進市場的繁榮。而第二步,待國家穩定統一一段時間後,將以白銀為錨定物發行紙幣。紙幣的發行將進一步提升貨幣流通的便利性,助力經濟活動邁向更高層次,推動國家經濟向著更繁榮的方向發展。

回溯貨幣的起源,早期曾有以貝殼等作為貨幣的階段。貝殼相對容易獲取,且有一定獨特性與美觀性,在當時的簡單交易場景下得以使用。然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交易規模的擴大,貝殼的弊端愈發明顯。其質地脆弱,易損壞,難以長期儲存;而且品質參差不齊,大小、形狀各異,在衡量價值時缺乏統一標準,根本無法滿足大規模、複雜交易的需求,因此逐漸被淘汰出貨幣行列。

我們知道,歷經漫長的歷史演變與篩選,黃金最終成為了一種通用的貨幣。但多數人可能並不清楚,為什麼在眾多元素中,只有黃金、白銀和古代的銅能夠作為貨幣流通。首先要成為貨幣,它必須具備一定的屬性,比如穩定性,稀缺性,可識別性,以及歷史性和經濟穩定性等。從這些屬性的要求來看,雖然元素週期表裡有118種元素,但能成為貨幣的屬實不多,在經過層層嚴苛篩選後,最終能剩下的元素也就那麼兩三樣。

首先,有11種氣態元素,像氫、氮、氧等,由於無法以實體形式用於鑄造硬幣或形成便於使用的貨幣形式,無法實體流通,一開始就被排除在貨幣候選之外。其次,38種因化學反應活躍、易腐蝕或有毒的元素不符合貨幣穩定的特性,被排除在外。像具有放射性的釙、鐳,稍有不慎便會對人體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汞、鉛這類有毒元素,一旦用於貨幣,會嚴重威脅人體健康與生態環境,無法滿足貨幣需長期穩定且安全流通的需求。再者,依據稀缺性原則,26種過於常見或過於稀有元素被排除。常見的鐵、碳等,儲量豐富致使價值低廉。大額交易若使用鐵幣或難以鑄造成統一形態的碳幣,運輸和儲存都極為不便,難以滿足貨幣價值尺度和儲存要求。而像銥這類稀有元素,主要依靠隕石從外太空來到地球,古代開採難度極大,產量極少,無法滿足市場對貨幣基本的流通量需求。

在剩餘元素中,鉑金和鈀金雖有成為貨幣的潛力,但它們19世紀才被人類廣泛知曉。因缺乏漫長曆史作為貨幣使用的沉澱,不具備歷史性,人們對其作為貨幣的接受度極低。在古代有限的技術條件下,冶煉提取難度極大,幾乎無法獲取足夠量用於貨幣制造,因而錯過成為古代貨幣的最佳時機。

最終,只剩下金、銀、銅三種金屬。在古代早期,生產力與開採技術落後,黃金和白銀開採不易、數量不足,難以滿足市場對貨幣的大量需求。而銅相對容易獲取和加工,其化學性質較為穩定,也具備一定的延展性與導電性,所以成為當時重要的貨幣材質。人們利用簡單的冶煉技術將銅鑄造成各種形狀的貨幣,滿足了早期社會簡單的物物交換需求,極大地推動了早期商業活動的發展。但到了明末,隨著採礦技術的進步,銅的大量開採使得其市場存量急劇大幅增加,導致其價值隨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