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人性奧秘,以及人性在面對慾望和正義時的選擇與掙扎。這也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時刻警惕自己內心的慾望,保持正義和良知,做一個真正有道德、有擔當的人。

二、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面深度解析“王婆貪賄說風情,鄆哥不忿鬧茶肆”:

陰陽之道

王婆的貪賄行為可以視為陰的一面,代表著私慾、貪婪和黑暗;鄆哥的不忿與反抗則體現了陽的力量,象徵著正義、勇氣和光明。陰陽相互作用,在這一情節中展現出人性的對立與衝突。

變易之理

王婆從一個普通的人逐漸陷入貪賄的泥沼,這是一種變化;鄆哥原本與王婆並無直接衝突,但因不忿其行為而奮起抗爭,也是一種變化。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而周易哲學提醒我們要順應變化,洞察其中的規律。

平衡與失衡

原本的社會秩序因王婆的貪賄而失衡,鄆哥的鬧茶肆則是試圖恢復平衡。周易強調平衡的重要性,當人性的失衡出現時,必然會引發各種反應和衝突。

象數之喻

可以將王婆和鄆哥的行為看作是某種象數的體現,透過對這些象數的解讀,能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複雜性和變化的根源。

道德與倫理

王婆的行為違背道德倫理,鄆哥的反抗則體現了對道德的堅守。周易哲學注重道德的修養和行為的規範,這一情節反映了道德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

三、《水滸傳》第二十四回名為“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以下是該回的梗概、主要人物及經典詩句:

1. 梗概:

武松在陽穀縣遇到了哥哥武大郎,武大郎帶著武松回家,武松見到了嫂嫂潘金蓮。潘金蓮見武松英俊高大,頓生邪念,多次試圖勾引武松,但被武松嚴詞拒絕且怒罵一番。潘金蓮反咬武松調戲她,武松氣得搬離哥哥家。

武松因公要去東京出差,向哥嫂辭行,叮囑哥哥要少賣炊餅、早回家、關好門窗。之後,西門慶偶然見到潘金蓮,被其吸引,一日三進王婆門。王婆貪賄,給西門慶出主意,讓他請潘金蓮到王婆店裡做衣服,藉此製造機會。西門慶依計行事,買好綢緞交給王婆,王婆請潘金蓮到店裡做衣服。一段時間後,西門慶來到店裡,與潘金蓮認識,王婆趁機離開,留下兩人。西門慶趁機抓住潘金蓮的腳,潘金蓮沒有反對,兩人自此開始私會。賣水果的少年鄆哥想找西門慶售賣水果,聽聞他在王婆店裡與潘金蓮私會,便去店裡,結果被王婆打了出來,梨也撒了一地。

2. 主要人物:

武松:武大郎的弟弟,武藝高強、正直勇敢、有道德底線,面對潘金蓮的勾引堅守原則。

潘金蓮:武大郎的妻子,原是大戶人家的丫鬟,容貌姣好但生性淫蕩,對武松心生愛慕不成便與西門慶私通。

武大郎:身材矮小、性格懦弱,以賣炊餅為生,對妻子潘金蓮的行為管不住。

西門慶:陽穀縣的富家子弟,為人奸邪,貪戀女色。

王婆:一個貪財的媒婆,為西門慶和潘金蓮牽線搭橋。

鄆哥:十五六歲的少年,機靈,靠賣水果為生,發現西門慶和潘金蓮的姦情後告知武大郎。

3. 經典詩句:

“酒色端能誤國邦,由來美色陷忠良。紂因妲己宗祧失,吳為西施社稷亡。自愛青春行處樂,豈知紅粉笑中槍。武松已殺貪淫婦,莫向東風怨彼蒼。”此詩強調了酒色誤人、美色禍國的道理,也為後文武松殺潘金蓮的情節埋下伏筆。

“金蓮容貌更堪題,笑蹙春山八字眉。若遇風流清子弟,等閒雲雨便偷期。”這是對潘金蓮容貌和品性的描寫,突出了她的妖嬈以及容易偷情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