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用最穩的策略,做最壞的打算(第2/2頁)
章節報錯
“臣建議,將地方各省按照以下的四種情況進行劃分。
人口、富庶、戰略位置、宗族觀念強弱等進行劃分。
挑選人口相對多、卻又相對貧窮且宗族觀念最弱的省份,優先進行變法改革。
同時第一時間對戰略位置重要的省份加強控制。
必要時可以科舉,進行恰當的刺激,確保南北省份不會聯合。
整個變法應該是由西向東,由北至南。也就是由弱到強的順序。
同時只要北方完成了改革變法,那麼南方自然不足為慮。”
大明富庶的省份大多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這些地區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沒有戰略縱深可言,富庶地區數清一色平原!
南部最多有些丘陵山地,偶爾碰到一兩處高山,但也沒有什麼險隘關卡在。
和平時期這是富庶的必要條件。可到了打仗的時候,完全就是毫無還手之力。
為啥自古以來從北往南打容易,從南往北打難如登天?
因為從北往南打是越打越容易,到了後面幾乎沒有阻礙,直接平推。
從南往北打五步一個城,十步一個關,越打越困難!
說白了,只要北方的改革完成了,東南沿海就是全造反了,綁在一塊,也掀不起什麼大浪來。
在沒有空軍的冷兵器時代,戰略縱深的重要性不需要多強調什麼,懂得都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薛虹這麼做就是為了避免東南沿海腦子一抽真反了。
收拾西北的時候,東南因為雙方不對付看熱鬧,等朝廷騰出手收拾他們的時候,想反抗也晚了。
布袋口一封,東南沿海地區的頑固反抗勢力除了逞口舌之快,一點反抗餘地都沒有。
薛虹給出了最穩妥的策略,同時也做了最壞的打算。
隆慶帝左手放在石桌上,琢磨著薛虹的方案可行性。
薛虹的想法其實是和隆慶帝自己有些背道而馳的,他是準備派太子坐鎮金陵,以兩京為先行區,然後向四周進行輻射。
隆慶帝的策略是想直接把最硬的骨頭啃下來,先難後易,快刀斬亂麻直接把反抗最強的一波全殺了!
只能說兩個辦法各有各的優點。
一個求穩,一個求快。
薛虹是希望把整個大明變成一個大熔爐,先打造好爐子,然後再慢慢煉化東南地區。
隆慶帝臉上浮現出滿意而又欣慰的笑容:“景瑜所說朕還要考慮考慮。這樣吧,這幾日朕準你休沐在家,以確保朕隨時傳喚。先回去休息吧。”
“臣遵旨。”
一旁負責記錄皇帝起居的翰林院官員拿筆的手直哆嗦。
咋一輪到他值班就上強度呢!!!
不是,那今天這些話,我是記還是不記啊?
隆慶帝只是一瞥就看出來起居郎在怕什麼,爽朗一笑:“給朕如實記錄,一字不改。
百年後朕若功成,好叫後世兒孫見識見識他們祖宗的風采!
朕若失敗,則更應該讓後人以朕為鑑,去探尋摸索出一條更好的道路來。”
得到了隆慶帝的答覆後,起居郎心中的恐懼漸漸變為了興奮,他剛剛是不是親眼見證了一件很不得了的事情的發生?
這件事不論成與不成,那他這個記錄者是不是都能跟著一起名載史冊?
隆慶帝從石凳上起身,揹負雙手,忽然發笑。
先難後易,先易後難?哈哈哈哈哈!不愧是朕最得意的門生,如此的年紀穩重至此,朕的眼光一如既往的好啊!
:()紅樓:風華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