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的關鍵。

與此同時,葉辰並未放鬆對全球戰略部署的重視。他命令反抗力量加強空中偵察、衛星監控等技術手段,儘可能掌握敵人的軍事動向。他知道,只有儘可能掌握敵人行蹤,才能在戰鬥中佔得先機。每一場戰鬥的勝利,都意味著“新秩序”那張科技網的一個裂縫。戰鬥的硝煙已經開始瀰漫,而這場曠日持久的全球戰爭,正逐步拉開序幕。

隨著反抗力量的集結,葉辰和艾琳的計劃逐漸進入了實質性階段。雖然全球範圍的反抗勢力已經開始相互協調,但這一過程並不順利。各地反抗勢力的文化差異和政治背景,讓聯合行動變得複雜且棘手。東歐的游擊隊和南美的自由戰士在戰術上有著天然的差異,而中東的武裝力量則更側重於區域性戰鬥,缺乏協調性。葉辰意識到,如果不能快速解決這些內部分歧,那麼即使在軍事上獲得勝利,反抗勢力內部的矛盾也可能導致整體計劃的失敗。

為了確保聯軍能夠在戰略上保持統一,葉辰親自主持了幾場關鍵的軍事會議。會上,來自不同地區的軍事指揮官與戰略顧問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這些會議中,葉辰表現出了他在戰略規劃上的深刻洞察力,他不僅關心戰術的執行,更注重整合各地力量的協作機制。他深知,反抗力量的優勢在於他們的靈活性和創新性,這使得他們可以運用不對稱戰爭的方式打破敵人固有的防線。因此,葉辰提出了一種分而治之的戰略——將反抗力量分為幾個小規模的部隊,分散敵人的注意力,並透過多點進攻逐步削弱“新秩序”的科技控制。

儘管有些指揮官對這種分散進攻的策略提出質疑,認為這種方式容易讓反抗力量失去協調,但葉辰堅信,這正是利用敵人的科技優勢薄弱環節的最佳機會。“新秩序”雖然擁有強大的資料分析能力,但他們並不擅長應對多元化和不規則的作戰方式。這一戰略的核心在於,反抗力量將能夠快速部署兵力,對敵人的薄弱環節進行高效打擊,並藉此創造更多的反擊機會。

與此同時,艾琳則著手推動全球資訊戰的整合。在她的領導下,全球的駭客網路和資訊戰專家逐漸形成了一張龐大的合作網。艾琳與各國的網路戰士密切合作,設計了一種全新的資訊戰手段——“資料閃擊戰”。這種戰術透過精準的資料投放,干擾敵人的通訊和指揮系統,摧毀他們的戰略佈局。艾琳深知,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在戰場上進行,資訊的掌控同樣決定著全球力量的走向。如果能夠透過技術手段重創敵人的資料控制,那麼反抗力量就能夠在資訊戰場上佔得先機,進而形成對“新秩序”的壓倒性優勢。

隨著資訊戰逐步展開,葉辰和艾琳迎來了第一個關鍵戰役的前奏。反抗力量決定在多個戰區同時展開突襲,並透過巧妙的戰術配合,打擊“新秩序”的弱點。這不僅是一次軍事行動,更是一次資訊與戰爭的融合。葉辰親自指揮的空降部隊已經準備就緒,目標鎖定在敵方的幾個關鍵設施——通訊中心、資料中心以及反衛星雷達陣地。與此同時,艾琳透過一系列高效的網路攻勢,配合戰鬥單位,迅速切斷了敵人的資訊鏈路,使得敵人的反應速度大大降低。

然而,“新秩序”並非易於對付的敵人。雖然反抗力量的初步突襲取得了一些區域性的勝利,但敵人也迅速作出了反應。“新秩序”早就部署了一套強大的網路防禦系統,透過不斷升級的AI演算法,能夠快速識別並反制反抗力量的進攻。同時,敵人也開始針對反抗力量的指揮中心發起反擊,利用高科技武器和精準打擊手段,企圖摧毀反抗力量的核心指揮鏈條。

反抗力量的指揮官們迅速調整了戰略,決定加強對敵人後方的攻擊,嘗試從敵人內部破壞他們的指揮網路。葉辰與艾琳的合作日益緊密,他們在這場資訊與軍事的雙重戰爭中,既要依賴傳統的兵力進攻,也要充分運用技術戰術,一舉扭轉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