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大唐經濟危機(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唐朝廷的財政危機是怎麼爆發的呢?
首先是稅賦體系的崩潰。
早在黃巢大批次製造海鹽和大面積散播雪鹽製造技術開始,以鹽稅為核心的大唐稅賦體系就開始解體了。
在唐朝後期,鹽稅在財政收入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大曆末年(公元 779 年),鹽稅收入達到 600 萬貫,此時全年財政收入約 1200 萬貫,鹽稅佔比 50%。
歷史上到唐宣宗時期(公元 847-859 年),鹽稅收入達到 728 萬貫,而當年全國財政收入為 1300 多萬貫,鹽稅佔比接近 30%。
但是由於黃巢的亂入,使得唐宣宗時期的鹽稅佔比越來越低,除了黃巢每年固定上交的700萬貫,大唐其它地區的鹽稅已經越來越少,部分地區甚至趨近於零。
這就使得原本在唐朝稅賦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鹽稅失去了它的歷史地位。
朝廷為了維護財政穩定就不得不加大榷稅(主要是鹽、酒、糖、茶等生活日用品)的徵稅力度,這一政策導致老百姓的生活成本進一步升高,造成了普遍性的通貨緊縮。
尤其是鹽稅已經出現了,越徵越高,越徵越少,越少越徵,私鹽氾濫的局面。
由於河南道海鹽的泛濫和各藩鎮自制礦鹽的普及,使得唐朝朝廷的官鹽根本賣不出去,唐朝的鹽稅事實上已經名存實亡了。
為了應對這一情況,朝廷不得不涸澤而漁,加大其它榷稅的徵繳力度,同時接受富國銀行的代銀券來進行稅賦繳納和國家支付。
唐朝採用銅錢為本位幣,但銅礦產量有限,導致銅錢鑄造數量不足。
榷稅增加使得政府對銅錢的需求增大,大量銅錢流入官府,市場上流通的銅錢進一步減少,加劇了貨幣供應的緊張狀況,從而促使通貨緊縮現象愈發嚴重。
為了應對銅錢不足和代銀券氾濫,政府允許民間自鑄銅錢,但這又導致了嚴重的盜鑄問題。
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獲取暴利,偷工減料、摻雜使假,大量劣質銅錢流入市場,擾亂了貨幣的正常流通秩序。
而榷稅的增加使得政府對市場的管控力度有所分散,無法有效遏制私鑄現象,進一步破壞了貨幣體系的穩定,加重了通貨緊縮。
同時由於開始進入小冰河期,農業生產出現不穩定甚至衰退的現象,導致兩稅收繳困難,進一步加劇了朝廷的財政危機。
武宗在位期間,李德裕憑藉出色的頭腦和超越時代的金融知識,巧妙運用大唐銀行的運作機制,透過讓渡貨幣發行權的方式,穩定了大唐的財政規模,除了收上來的稅是一堆“紙”以外,並沒有使得朝廷爆發財政危機。
但是唐宣宗上位之後立即貶斥了李德裕,並採取了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財政政策,使得大唐的財政危機短時間內就大面積爆發出來,從而引發了公元847年的全國性金融危機。
事情是這樣的,由於843年之後大唐開始進入小冰河期,農業自然條件越來越差,災害頻繁爆發,導致兩稅(主要是實物稅)銳減,朝廷不得不依賴於透過徵收榷稅,再進行全國性採購來平衡財政收支,使得唐朝朝廷掌握的實際財富越來越少。
不得已唐宣宗動了“工廠國有化”和“銀行國有化”的念頭。
唐宣宗先是下令強制購買所有工廠的10%的股份,而且還不支付現金,而是以稅賦折算的方式購買;
接著強行向富國銀行各地分行派遣“財務官”負責財務審計,實際上是想使用行政手段來控制富國銀行;
緊接著就發行“大唐寶鈔”來代替富國銀行的代銀券,而且還強行規定了1:1的兌換比例。
不過由於朝廷並沒有發行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