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古代不管是燒火做飯還是建造房屋,都需要砍伐樹木,而西域人民根本不懂生態環境知識,就沒有可持續性的生態保護政策。

這造成了河流和綠洲的大面積消失,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西域三十六國的衰亡。

那麼黃巢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當然有!

在賈春光的主持之下金龍觀農學院除了研究水稻雜交技術,就是在研究耐寒作物種植技術。

其中已經突破的就有雜交小麥技術。

農學院研究出來的雜交小麥已經在試驗田裡獲得了畝產400斤的好成績。

或許這個畝產數量在後世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在唐朝這已經是天花板級別的農業種植技術了。

更何況,這種被命名為“豐收一號”的雜交小麥還具備優秀的抗旱和抗寒能力,實在是在西域推廣的不二良種。

當然限制西域農業生產的除了作物種類問題,更重要的就是耕種技術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西域少數民族的農業種植技術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水平,根本就談不上什麼種植技術,尤其是在育肥施肥方面。

而育肥施肥技術卻正是這些年來保證淄州高速發展的基礎科技。

毫不客氣地說淄州能用極少數的農業人口,養活大工業的持續發展,其根本原因就是育肥施肥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

尤其是化肥的使用,使得淄州地區的農業產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態勢,畝產翻一番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常量。

有了雜交小麥技術和育肥施肥技術,黃巢就有信心解決西域人民的吃飯問題。

畢竟就現在西域那點人口(此時西域地區的總人口數量不超過500萬),隨便種點地就足以養活他們了。

解決了“食”的問題自然要解決“住”的問題。

其實這才是導致西域人口大面積死亡的根源。

知道西域地區為什麼會形成“城邦”嗎?

除了綠洲和商路原因, 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城邦解決了西域人民住的問題。

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為西域地區的野外生存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

有人會說遊牧民族不都是住帳篷嗎?人家住了幾千年了也沒見怎麼著啊?

我這麼說吧,遊牧民族死亡人口十個裡面有六個得是因為住的問題。

沒在唐朝西域地區生活的人不會知道,夏天的蚊子,冬天的寒風暴雪,晚上的狼群野獸……

哪一樣都是能把人折磨致死的惡魔。

更不要說遊牧就意味著不能獲得穩定的水源、燃料供給,很多情況下不遷徙還好,一遷徙一個部族就沒了。

那麼西域人民不會多多建立城邦,都住在房子裡嗎?

我就問一句話:牲畜怎麼辦?

之所以遊牧不就是因為需要逐水草而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