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兵本鎮,生怕杜牧一個不開心就溜達到他們的境內。

其實這是朝廷和世家大族搞不清狀況,沒弄清形勢,他們以為泰寧軍作為朝廷的直屬藩鎮,老百姓都是朝廷的順民,實際上這麼多年來敲骨吸髓的盤剝早已把最後一點民心消耗殆盡。

原本如果沒有黃巢,那麼這些順民還有可能逆來順受,但是有了黃巢,讓這些順民有了做人的機會,那麼就很難讓他們再去做鬼了。

其實不光是勞苦大眾,就是泰寧軍內部的基層官吏和中小地主也不願意反了黃巢。

原因很簡單,他們在河南道經濟一體化的框架下過得不要太滋潤。

基層官吏們受惠於“私鹽官營”模式,每年拿到的分紅是朝廷發的那點俸祿的好幾倍。甚至還有些搭了淄州發展的順風車,從淄州倒騰點新奇玩意兒當二道販子,賺了個盆滿缽滿。

泰寧軍的中小地主則成為了淄青鎮的農產品供應商和商品分銷商,他們乾的主要買賣就是從鄉下收農產品賣往淄青鎮,然後再把淄青鎮的工業製成品賣往鄉下,甚至賣往相鄰的徐州、宿州、楚州等地。

同時,他們也是黃巢免農稅的受益者,因為交農稅的主要就是窮苦農民和中小地主。

而且因為窮苦農民實在沒有什麼油水,所以被壓榨最狠的還是中小地主。

至於世家大族則透過隱田、詭記、瞞報、修改田籍黃冊等手段逃避賦稅,轉移繳納。

因為世家大族控制著地方官府,所以這些手段他們才能輕鬆自如地應用,就像開頭那首詩裡提到的“如何一石餘,只作五斗量”就是他們最長採取的一種轉移賦稅的方法。

但是中小地主由於沒有掌握政權,或者說話語權不夠,則處於這種利益鏈的第二層,也就是說來百姓交不齊的稅,他們作為“代繳人”得補齊。

什麼是“代繳人”?這與中國古代皇權不下鄉有關係,比如朱元璋創立的“糧長”制度,實際上早就實行了上千年了。

什麼是糧長?就是代替朝廷在基層收賦稅的族長、村長、里長、中小地主,這些人既是賦稅的收稅人,同時也是賦稅的納稅人。

如果老百姓都富裕,那麼這些糧長自然就是肥差,可以從中間吃拿卡要,發點小財。

但是唐朝官府敲骨吸髓式的盤剝把底層百姓弄的都把兒女賣做菜人了,哪還有油水讓這些糧長壓榨?

結果就是,農民交不齊的賦稅都落在了中小地主身上。

於是越來越多的中小地主破產了,這些破落戶在失去了財產之後自然也就失去了地位。

現在知道安史之亂是怎麼發生的了吧?說白了就是中小地主不甘心失去財富和地位,推舉安祿山舉起了反旗。

只不過河北地區民風比較彪悍,所以率先造反而已。

所以說,唐朝,特別是晚唐,寒門地主與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根本不比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小多少。

知道五代之後再無世家是什麼原因嗎?

因為黃巢按照族譜把世家大族殺了一遍之後,以五代牙兵為代表的寒門地主階級又把殘餘的世家大族重新殺了一遍,而且寒門地主還改革了科舉制度,徹底斷送了世家大族重新崛起的機會。

所以,才有了杜牧到泰寧軍“武裝旅遊”的那一幕。

就這麼說吧,本來朝廷不作死還好,大家還能維持表面上的和睦,但是朝廷非得作死,世家大族非得跳出來鬧事,那就別怪兄弟們了。

更重要的是,黃巢早有承諾,拿下河南道之後就在河南道境內搞“地方科舉”。

簡單來說就是去金龍書院進修一下,然後參加黃巢組織的選官考試,然後派往河南道的各州縣擔任地方官吏。

現在人人都知道金龍真人搞了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