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算最窮的地方,所以在去年官府徵收秋賦時,這些鄉民都還有一些餘糧可以用來交稅。

但是再厚的家資也經不起連年大旱,今年開春,旱情並沒有一絲一毫的好轉,白水河依然斷流,老天爺依然沒賜下一場雨,這兩個稍有點富裕的鄉村,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他們如果變賣了家裡的東西還能勉強交出春賦,但今年又滴雨不下的話,秋賦又該怎麼辦?

他們也到了交不出稅賦的尷尬境地,正好鄉里鄉間又開始流傳朱八在黃龍山大破官兵的事蹟,於是這兩地的鄉民一合計,不如落草為寇,投奔朱八大哥算了。

朱元璋讓李初九清點人頭,把老人、小孩、青壯年、女人等分類統計出數目,並且一個一個地詢問每一個人的專長。老實說,這一批入夥的人,總體素質要比他最先帶上山來的一批要強。

要知道人這東西,不可能無緣無故地變得富有,一個人要變富有,大抵上需要三樣東西。其一是勤勞,勤勞的人就算不能富,至少也不會窮。二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才懂得怎麼去賺錢,要麼認真讀書,要麼認真學習手藝,總有他們一口飯吃。三是運氣,有運氣的人,說不定有橫財相顧。

雷牙鄉和上王鄉這一批人,就屬於前兩種,勤勞,並且有一定的智慧。李初九在清點這一批人時,發現他們大多數都有一技之長,其中更有好幾十名朝廷簽發的匠戶。所謂匠戶,其實就是從事營造、紡織、軍器、工藝品等各種手工業生產的人。

在明朝,匠戶就像軍戶一樣,是一個終身世襲制的戶口,不允許隨便脫籍。你爺爺是個鐵匠,那麼你必須也做鐵匠,你孫子也一樣是個鐵匠,你孫子的孫子,對不起,繼續做鐵匠吧。

匠戶又分兩種,一種叫做坐班匠,也就是每天去朝廷指定的什麼兵器局、軍器院一類的地方上班,從早一直幹到晚。另一種叫做輪班匠,是從民間徵召,需要他們工作時,才從民間調去做事。

這一批上山的人中間,就有幾十名輪班匠。他們平時在自家務農,或者為鄉親們製造點東西,每年朝廷都會徵召他們去幹幾個月的活,雖然這幾個月的活按道理來說是要發工錢的(每月米三鬥、鹽半斤),但實際上,這些工錢被上面的人層層盤剝,最後落到他們手裡的所剩無已。結果就成了白給朝廷幹幾個月的活,什麼也撈不著,自家的事情還沒時間管……

這樣一來,匠戶的生活就變得十分困難。大明一朝,不時有匠戶逃亡或者怠工。例如在天順十年(1460)的時候,朝廷統計了一下,居然有三萬八千多個工匠逃亡……這可真是一個天大的喜劇。

在天空中游魂數百年,看過了後世發展的朱元璋深深地明白,工匠其實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在今後的數百年裡,工匠都是各個國家當作寶貝來疼的國家棟梁,西洋的許多新發明、新科技,推動整個世界滾滾前進的技術,並不光是來自科學家,還有許多來自這些不起眼的工匠中間。

例如有名的轉輪火槍,其實是一個鐘錶匠約翰·吉夫斯發明的。揭開工業革命序幕的珍妮紡紗機,也是一個叫做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木工兼紡織工發明的。發明蒸氣機車的斯蒂芬孫,則是一個做鞋、修鐘錶的小雜工。

而大明朝卻把這些工匠編為匠戶,與普通百姓區分開來,用苛刻的政策去折磨和約束他們,這是非常不理智和錯識的行為。匠戶制度與軍戶制度,都是跟不上時代,必須進行改變的落後制度。

朱元璋自己犯下的錯,必須由自己去修正,他將李初九把這些匠戶安排進了一個舒適的山洞,讓士兵們對這些匠戶更加禮貌一些,並且給他們多分配一些糧食,他還暗暗下了決定,今後如果能重建大明,必須給工匠們符合他們能力的地位。

李初九去安排鄉民去了,朱元璋本人則帶著王二、拼命三郎,迎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