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無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兮寥兮,無適無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氣,都無形象。窈窈冥冥,是為太易;元氣未形,漸謂太初;元氣始萌,次謂太始;形氣始端,又謂太素;形氣有質,復謂太極;質變有氣,氣未分形,結胚象卵,氣圓形備,謂之太一。元氣先清,升上為天;元氣後濁,降下為地。太無虛空之道已生焉,道既無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氣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一者。

道教理論認為天地生陰陽,陰陽交合,乃生萬物。“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這就是說,人的情性形命皆稟自元氣。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養生以煉養元氣為根本,因此,道教養生無論是導引行氣、服食藥餌、房中補導還是日常衛生,目的無不在於煉氣養氣,使人體元氣充實,精神旺健,最終達到健康長壽,長生不死。《上清洞真品》指出:

人之生也,稟天地之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精。天氣減耗,神將散也;地氣減耗,形將病也;元氣減耗,命將竭也。故帝一回風之道,沂流百脈,上補泥丸,下壯元氣。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於內,八邪消於外。元氣實則髓凝為骨,腸化為筋,其由純粹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故能長生矣。

3.人天觀

道教養生思想以“天人合一”論為核心,反映了道教養生家們在養生實踐中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

道家認為人體的內環境系統與外部客觀自然環境系統是統一的,它們有共同的生成、變化、盛衰規律:“人者,乃象天地,四時、五行、**、八方相隨,而一興一衰,無有解已也。故當豫備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亂,可長久矣。”

道教養生家繼承了《黃帝內經》提出的“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以養生治生的主張,並貫徹於養生實踐之中。道教的很多煉養方法都十分強調按季節、月份、時辰進行修煉,而服食養生和房中養生也很講究時間性和季節性。日常攝養衛生之法更有一系列對時間和環境的考究。這些方法的理論根源,都是由道教的人天觀決定的。

道教養生家認為人體與宇宙是同構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透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在他們看來,宇宙是一個放大的人體,人體是一個縮小的宇宙。《周易參同契》利用陰陽五行理論闡述了這一觀點:“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遂借天符之進退,陰陽之屈伸,設為火候,法象示人。蓋天地儼如鼎器,日月乃藥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間,往來出沒,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諸身,自可默會火候進退之妙矣。”

4.人體觀

道教養生的人體觀繼承和揚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人體結構模式,將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這種觀點認為“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易傳》透過陰陽八卦體系,將天人進行了排比對應,如乾卦在自然為天,在人體為,其地位為君、為父,其屬性為陽、為剛,坤卦在自然為地,在人為腹,其地位為臣、為母,其屬性為陰、為柔,等等。同樣,其他人體部位都透過卦象與某一自然現象和屬性對應聯絡起來。

內丹家在修身煉丹過程中,總結並展了一整套人體認知模式。他們認為,天地猶如一大爐鼎,日月執行其中,人體猶如一小爐鼎,精氣上下流動。他們使用八卦的乾、坤二卦來作自然人體定位,乾上坤下,象徵自然的上天下地、人體的上肢與下足。然後,用坎、離二卦來表示自然之日月及人體之精氣在爐鼎內上下往復升降運動。他們認為,陽中含陰的離卦和陰中含陽的坎卦代表著事物內部的運動屬性,這就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