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漸詳細敘述了事情的經過。夫妻相聚,驚喜之情超過平常。

《喬女》

文言原文:

平原喬生,有女黑醜,壑一鼻,跛一足。年二十五六,無問名者。邑有穆生,年四十餘,妻死,貧不能續,因聘喬女。喬許之。既嫁,夫妻相得。穆生一子,未週歲而穆生卒。喬守志不嫁。 邑有孟生,少喪偶,遺一子烏頭,年方週歲,以乳哺乏人,急於求配;然媒數言,輒不當意。忽見女,大悅之,陰使人風示女。女辭焉,曰:“飢凍若此,從官人得溫飽,夫寧不願?然殘醜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益賢之,使媒者函金加幣而說其母。母悅,自詣女所,固要之,女志終不奪。母慚,願以少女字孟,家人皆喜,而孟殊不願。

白話文故事:

平原縣有個喬生,他的女兒長得又黑又醜,豁了一個鼻子,還瘸了一條腿。年紀二十五六歲了,也沒有人來提親。縣裡有個穆生,四十多歲,妻子死了,家裡貧窮沒法再娶,就娶了喬女。喬女答應了這門親事。嫁過去之後,夫妻相處得很好。穆生生了一個兒子,還沒滿週歲穆生就死了。喬女立志守節不再改嫁。

縣裡有個孟生,年輕的時候妻子死了,留下一個兒子叫烏頭,才剛滿週歲,因為缺少人餵奶,急於續娶。然而媒人說了好幾次,都不合他的心意。忽然見到喬女,非常高興,暗中派人去示意喬女。喬女拒絕了,說:“我飢寒交迫到這種地步,能跟著官人得到溫飽,哪會不願意?但是我又醜又殘,比不上別人,能讓我自信的,只有品德了。況且再嫁侍奉兩個丈夫,官人看中我什麼呢!”孟生越發認為她賢惠,讓媒人帶著禮金和禮物去勸說喬女的母親。母親很高興,親自到喬女那裡,堅決要她答應,喬女的志向始終沒有改變。母親很羞愧,願意把小女兒許配給孟生,家裡人都很高興,但是孟生堅決不願意。

三、《從周易哲學解析<聊齋志異>之卷九愛情故事》

陰陽平衡與互補之《張鴻漸》

在《張鴻漸》的愛情故事中,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張鴻漸與妻子方氏之間的關係體現了陰陽的平衡與互補。

張鴻漸起初應同學之邀參與對抗貪暴縣令之事,此為“陽動”,展現出他的正義與勇氣。而妻子方氏的勸阻則為“陰靜”,她以冷靜和理智分析局勢,預見到可能的危險。這一動一靜,正是陰陽的初步體現。

當張鴻漸遭遇困境逃亡在外時,他的漂泊與無助為“陰”;而妻子在家中的堅守和等待為“陽”。陰陽在不同的情境下相互轉換,最終促成他們的重逢,達到了一種和諧的平衡。

在他們的愛情中,張鴻漸的勇敢和衝動與方氏的沉穩和智慧相互補充。張鴻漸的“陽剛”需要方氏的“陰柔”來調和,方氏的“陰柔”也因張鴻漸的“陽剛”而更具意義。這種陰陽互補使得他們的愛情能夠經受住外界的風雨考驗。

因果迴圈與變化之《張鴻漸》

從周易的因果迴圈觀點來看,張鴻漸最初答應為同學寫狀紙對抗惡縣令,這一行為種下了“因”。隨後,縣令的報復和同學們的被捕,導致他被迫逃亡,這是“果”。

而他在逃亡途中的經歷,又成為新的“因”,最終促使他歷經艱辛得以歸家與妻子團聚,此為“果”。這種因果的迴圈與變化,如同周易中的陰陽交替,不斷推動著故事的發展。

同時,張鴻漸的命運變化也反映了周易中“變易”的思想。他從一個郡中名士淪為逃亡之人,又從絕境中尋得生機,命運的起伏不定,正說明了世間萬物皆處於變化之中,沒有永恆不變的境遇。

陰陽平衡與堅守之《喬女》

在《喬女》中,喬女自身的品德和行為體現了陰陽的平衡。她雖外貌醜陋,身處困境,此為“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