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業視角看,這是突如其來的風險,打破了其原本平穩的收賬行程,此為“陰”象;然而在返程途中,因“王貨郎”之名而獲陌生村主相助得以歸家,恰似“陰極陽生”,困境中孕育出轉機。《布商》裡,布商本懷善念修繕寺廟,卻遇惡僧相逼,善舉得惡報是陰陽失衡的表象;但後續被將軍解救且財物歸還,又實現了陰陽的再次調和,這一系列波折展現了商業環境中機遇與風險的瞬息萬變與相互依存,正如周易陰陽對立又統一之理,商人需敏銳洞察其中轉機。

三才之道:行商的綜合考量

天時之察

《王貨郎》裡,小二出門收賬的時間選擇、行程中的日夜兼程,乃至在陰間恰逢案件完結得以脫身,都暗合天時。若在不同時令或時辰出門,可能遇不到兄長亡魂之事,也難以在恰當節點回家,這反映出商人的活動節奏與天時的微妙聯絡,順應天時才能在商業旅程中避開不必要的麻煩,把握合適的時機。

地利之應

對於布商而言,踏入青州境內的廢棄寺廟這一地點,本是地利上的偶然,卻成為命運轉折之地。寺廟的荒廢是地利劣勢,卻引發了後續與和尚的糾葛以及將軍的解救等事件,說明商人在經營活動中對所處地域環境的選擇和適應至關重要,不同地域蘊含著不同的商業機遇與挑戰,需精準把握地利因素,趨利避害。

人和之維

王貨郎故事中,小二與兄長雖陰陽兩隔,但兄長為其路費擔憂、差役的引導以及村主最終的相助,都是人和的體現;布商修繕寺廟本是結善緣之舉,雖被惡僧破壞,卻又因將軍秉持正義而獲救,這反映出商業往來中人際關係的複雜與關鍵。商人既要廣結善緣,積累人脈資源,又要防範人心險惡,以誠信仁義待人,構建和諧穩定的人際網路,方能在商業浪潮中獲得支援與助力,順遂前行。

變易與不易:堅守商業本心

從《布商》可見,市場環境如寺廟從荒廢到可能因修繕而香火旺盛一般不斷變化,布商的遭遇也在短時間內急轉直下又柳暗花明,這是商業之“變易”。然而,布商最初修繕寺廟的善念以及對自身財物安全的本能訴求,是其人性和商業本質的“不易”之處。在商業活動中,儘管市場潮流、經營條件等因素持續變化,商人應堅守誠信經營、追求合理利益等商業根本原則,不隨波逐流,方能在變幻莫測的商海中穩住根基,以不變應萬變,如同周易所揭示的宇宙萬物永恆變化中的不變規律,把握商業發展的本質方向,實現長久的商業繁榮與傳承。

四、聊齋志異之卷十《王貨郎》 《布商》擴寫經典白話文故事

《王貨郎的命運沉浮》

在繁華的古代城鎮中,王貨郎的身影穿梭於大街小巷。他挑著那副沉甸甸的擔子,擔子上琳琅滿目的貨物是他生活的希望,也是他夢想的寄託。

王貨郎名叫王順,是個樸實而勤勞的人。他面容憨厚,眼神中卻透著一股堅定和機靈。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小鎮的石板路上,王順便已經整理好貨物,準備開始一天的奔波。

這一天,王順來到了一個陌生的村落。村落雖小,卻充滿了生機。他的吆喝聲在村頭響起,瞬間吸引了眾多村民的目光。

一位老者慢慢踱步而來,仔細端詳著王順擔子上的貨物。他拿起一把精緻的梳子,眼中流露出喜愛之色。王順見狀,趕忙熱情地介紹道:“老人家,這梳子可是用上等的木材製作,梳齒光滑,不傷頭皮。”老者微笑著點點頭,與王順開始討價還價。

在這看似平常的交易中,王順卻感受到了一種別樣的氛圍。老者的每一句話都似乎蘊含著深意,讓他不禁陷入沉思。

交易結束後,王順繼續前行。然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的生意卻遭遇了一連串的挫折。原本暢銷的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