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是德,所以老子這本書稱《道德經》。我說你老兄不要忘 飛 了,老子這一本書分上下兩部,上經專門講道,下經專門講 |:豸 德。中國古代的文化四書五經,“道德”兩個字不是連起來 用的,道是道,德是德。道是講體,德是講用,講行為,而 且古人解釋“德”字,德者得也,一件事情做出來,有很好 的成果謂之得。那麼上德、下德這兩個名詞,在老子的書上 是屬於下章。我們拿現在的觀念講,最上好的行為是上德, 次好的行為是下德。可是在《參同契》這裡不同了,上德是 昇華的,下德是普通做基礎的。

’ 原文又有兩個名詞也屬於《道德經》,一個是無為,一 個是為之,就是有為。前天有一位同學寫日記,提到呂純陽 《百字銘》中“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他對這一句解釋 不通,在日記上提出要我解答。呂純陽“降心”兩個字採自 《金剛經》,有意地把這個妄念空掉,有意就是有為,有為工 夫是不對的。“為不為”,實際上是為而無為,不要真有意去 做,那樣就落於痕跡,變成下乘道法。這不是很簡單的兩句 話嗎?那麼你說我不要打坐,不要修道就成道了,不行!非 “為”不可。你還是要照規矩來,所以為而不為。上德是無 為之道,上品丹法什麼都不求。

昨天有一位青年朋友來,是修道家的,進門我一看,就 知道他肝臟有病,因此而來求道。這叫做“臨老投僧,臨死 抱佛”,快要死的時候找和尚來唸經了,修道的人也多半如 此。我說你這個青年人,身體不好來修道,你有什麼工夫? 他說他學的無為法,我也只好笑笑,真是開口說大話,空口 說白話。等於學禪學佛的講放下,放下已經是有為法,有個

可放下的已經不對了。無為法是自然的,就是這樣,一切無 所為。假使我進一步問你,你既然無為,何必修道?修道就 是有為了,修都不要修,還有個什麼道呢?道也不要道,那 就是上品丹法,真正無為。

所以這個之難,上品丹法“不以察求”,不是在裡頭閉 起眼睛打坐觀察,看個光啊!守個氣呀!還守個竅呀!打坐 的人守竅,當你守在這裡,心不曉得想到哪裡去了。哪個人 能夠守竅守到永遠不動一個念頭的?如果有這樣的人,雖然 不神通,也要神經了。有些人說,我這裡在跳,你天天看守 著這裡,那個氣血向這裡衝,搞得不好就是鼻子出血,如果 作意太過,尤其是中老年人,加上血壓不對的。算不定就腦 充血。千萬不要玩這個,最好走上品丹法,“上德無為,不 以察求”,也不要守,也不要管。我上次提過道家的《清靜 經》,你們好好去看一看,文字很短,內容非常非常好。佛 教的《心經》是講心性之道,《清靜經》裡頭還帶著講工夫, 這個是上德。

“下德為之”,等而下之,是有為的工夫,做有為工夫 “其用不休”,要以不休起用。後來佛家也採用,實際上這個 是老子的東西,在有為與無為之間修道做工夫,究竟是有為 法,還是無為法?形而上道是本體,是無為的;但是我們不 管是學佛修道,修的都是有為法。佛法最高是空,因為我們 達不到空,所以所用的方法都是不空的,是用不空方法,以 求得自己最後達到了空。道家也是一樣,真正的道是無為,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你看不見,摸不著,找不到。但 是,你想達到形而上看不見摸不著找不到的道,必須要從有

為方法做起。有為到了極點,才能到達無為。明朝有位棺堂 七 禪師,詩好道也高,他的修道經驗有兩句話:“千丈巖前倚 &謂 杖藜”,靠著這個柺棍,“有為須極到無為”,佛道兩家一切 1 工夫,都是從有為法下手,有為到了極點時,才真正得了無 為的道。

“上閉則稱有”,上面一關閉就是後天了,則稱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