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久。

而所謂九品中正,分其為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人才評選的標準也因此分出三:一、家世出身;二、才德行狀與政績表現;三、人品優劣。

時代在發展,歷史的車輪也在滾滾而動,人曹魏推行這項制度的初衷,本是為了矯正漢末察舉制度徒以名德標榜、不務實際的毛病,進而“杜絕朋黨”、“破除門閥”。

可還是那句老話,中國人從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施行不過數十年,流弊比之兩漢察舉有過之而無不及。

察舉制最致命的是,平民無錢讀書,隨後被世家豪門長期佔據孝廉之位。

而九品中正制最致命的缺陷是,一切的一切都取決於“中正官”的一己愛憎和個人好惡。

“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

“一人之身,旬日異狀”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九品中正制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它把”我爸是李剛“這種影響和作用發揮到了極致,上品寒士?

產生這種情況的機率比螞蟻和蜻蜓**生出大象還小。

最後,真正的人才湮沒無聞,政治權力被門閥世族完全壟斷,特權階層奢侈萬端,官場**叢生,吏治一團黑暗。

要不是冉閔、謝安、謝玄幾個大神撐著,北方遊牧民族在滅了漢人幾百年了。

《狼圖騰》上說,胡人對漢人的殺戮,是民族大融合,為漢民族換上新鮮的血液,對於這種說法,李治實在不想給與評論。

但儒家畸形的文化,卻是不管你換了多少血液,都是無用的。

正如魯迅先生說的: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朮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時咱們中俄兩國的境遇正一樣,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可為什麼中國人現在竟來硬霸“元人”為自己的先人,彷彿滿臉光彩似的,去驕傲同受壓迫的斯拉夫種的呢?

而九品中正制,卻實在能夠當的罪魁禍首之一,但就是這樣的制度卻一直沿襲到了隋朝初年,至開皇中期才被罷廢。

這就和中國人的鄉土意識一般,輕易是不想挪窩的。

而大業年間,一代雄皇的隋煬帝楊廣,第一次創設了“進士科”,令天下士人“投牒自進”,由朝廷舉行策試,後又改試詩賦。

這就是偉大的科舉制的開端,不過也正因此,很悲劇的,楊廣站在了天下門閥的對立面。

但不久的天下大亂,卻讓科舉制實際上並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但還是令楊廣欣慰的是,科舉制發明者的名頭還是註上了他的大名。

直到貞觀時期,科舉制才得以正式確立。

而所謂科舉,即“開科舉士”之意。

唐代先後所開的科舉名目甚多,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道舉、童子”八科,除“明經科”與“進士科”外,其他均為專科,不為世人所重。

而大唐一代,獨為世人所重者,唯有“進士”一科了,這也是薛元超人生三大恨之一的由來。

而施行科舉制後,所有人只要自認為有應舉的能力,就可以“懷牒自投”,向所在地的州縣報考,既不需要像兩漢那樣經過地方官察舉,也不需要像魏晉以來那樣等待九品中正評定。

雖然唐代的入仕之門面向全社會開放,但是其考試過程卻非常嚴格。

考生必須先透過縣考、州考,然後才報送朝廷,參加禮部的大考。

考試及第者並不是馬上就能當官,而是僅僅取得入仕的資格而已,必須再透過吏部舉行的考試,及格者才能正式授官。

而吏部考試卻有四個條件:“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