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交流和證據(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大衛講得眉飛色舞,語氣堅定。因為他比這個時空的人多讀了一千年的歷史,非常確定,以後的青藏高原上就再也沒掀起過什麼像樣的浪花。
但這套說辭卻並未打動王韶,老爺子用更堅定的語氣舉出反例:“吐蕃”。
王大衛,興奮了。這道題,他“學”過。
“吐蕃的確是個特例。但,我們川越國的學者研究後認為:吐蕃崛起的根源,是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王韶打算逐步拆解掉那個古怪的詞彙。
王大衛愣了一下神兒。我講過啊!跟曹七講的。看來,老爺子也不是啥都知道嘛!那就再講一遍吧!這次來個簡略版的。
抬腳踩了踩地面,道:“我們腳下,是個球兒。大球兒。渾天說。”
王韶聽懂了,點頭,追道:“氣候,變暖?”
跟聰明人聊天就是痛快。王大衛:“就是說那幾百年的氣溫普遍比現在高。”
這次王韶思考的時間稍長,而後問道:“有多高?”
王大衛:“差不多,高兩到三度。”
王韶皺眉:“度?就是你曾對二郎說過的那個,溫度?”
王大衛:“對。冰水混合物是零度,開水,一百。”
王韶:“兩到三度,也算不得什麼吧!”
王大衛:“誒!叔,您可不要小瞧這兩、三度。有這兩、三度,夏季更長,冬季更短,一年中適合莊稼生長的時間可能會長出一個月。”
王韶忽然提高調門:“有理,有理。你繼續說。”
王大衛:“大唐盛世就是這麼來的。”
王韶蹙眉,對王大衛的推論並不能順利接受。
王大衛看出來了,但他卻不打算妥協,繼續道:“所謂盛世,其實就是別折騰。哪怕只要少折騰一點兒,老百姓自己就能把日子過好,也就盛世了。
再碰巧趕上一回氣候變暖,那就更盛得不要不要的了。
仁政,就那麼回事兒。當然,這種事兒不能讓老百姓知道,要不然怎麼能體現出統治者有多重要呢?
說到底,要創造一個盛世,他們雖然做不到,但毀掉盛世,他們還是很有把握的。這同樣重要,是吧?
破壞總比建設容易得多。比如,石羊河。讓我弄出這麼一條河,造福西涼府,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弄。但要讓我搞破壞,讓她改道,那可就太容易了。”
王韶的臉色越發難看。
王大衛做出判斷:歪樓歪到這個程度,可以啦!再歪下去,怕是要塌。
“誒?我好像扯遠了。嘿嘿!說回來。
如果,氣候變暖對大唐的農業提升效果是一成的話,那在青藏高原,它就變成了翻番兒。
那裡的莊稼原本有很多是等不到完全成熟就得提前收割的,因為,不收它也不長了。現在,都可以再多等幾天,熟透了再收。
而且,原來種不了的地,現在也可以種了。只要收穫比種下去的種子多,那就是有得賺嘛!
再有,原本寸草不生的地方現在也開始長草了,馬、牛、羊可以養得更多。
而,最重要的是,去鄰居家的路,更好走了。
自然環境鉅變,讓那裡的人終於可以突破大山的桎梏,增進交流。當然,這裡頭肯定有相當大比例的交流其實都是不怎麼友善的。
雖然跟草原比,他們仍要困難得多,但,只要過了這道坎兒,剩下的,都順理成章。
於是,吐蕃應運而生,最後的幸運兒就是松贊干布。”
道理講完,王大衛靠在椅背上,等著王韶消化吸收。
王韶在思考。
顯然,這小子剛才夾帶了不少私貨。小樹長得不直溜,得修。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