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粗口,也不結巴了。

韓國的右丞相張平這次站出來表示支援韓非:“大王,臣認為公子非所言極是。此事,應當伸出援手幫助東周國。”

張平就是張良的父親,張家世代在韓國擔任相國一職,歷經五代,乃是韓國首屈一指的大貴族。

看到丞相張平也旗幟鮮明地站在了韓非一方,原本態度堅決的韓王不禁開始有些猶豫不決起來。

畢竟,張平作為韓國的重臣,其意見不可小覷。

然而,朝堂之下卻響起了一片反對之聲。有人高聲喊道:“大王萬萬不可相助啊!我韓國已朝於秦,如今秦國並無正當理由對我們動手。倘若我們貿然出兵援助東周國,那不正好給了暴秦一個興兵討伐的藉口嗎?”

“對啊對啊!秦國眼下確實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攻打我們韓國。可要是我們去幫助東周君,那就等於主動把把柄送到了秦國手中,後果不堪設想!”

其他大臣們也隨聲附和道。

一時間,整個朝堂陷入了激烈的爭論之中。

早在昭襄王統治時期,韓國便朝貢於秦,歲歲進貢,成為了秦國的藩屬國。此時的韓王然還親自去秦國覲見於秦昭襄王嬴稷。

如此一來,秦國暫時失去了對韓國發動戰爭的藉口。

畢竟在這個時代,任何一場大規模的戰事開啟之前,都必須尋得一個名正言順、能令世人信服的理由,正所謂“兵興於義”。

韓非心急如焚,趕忙進諫道:“父父王,倘若東周國就此覆滅,那接下來遭殃的必定會是我們韓國,請父王務必深思熟慮!”

可是無論韓非怎樣苦苦哀求,言辭懇切,韓國上下卻早已被秦國的赫赫軍威嚇得肝膽俱裂,根本不敢有絲毫反抗秦國之意。

最終,在其餘眾臣的述說下,韓王然下達了落井下石的策略。

得知此事後,韓非心如死灰,整個人彷彿丟了魂魄一般,踉踉蹌蹌的走出了大殿。

在他眼中,此次或許真的就是韓國能夠抓住的最後一線生機了。如果能夠及時聯絡魏國出手相助,共同保護岌岌可危的東周,拖延時間等待其餘四國派遣援兵抵達,那麼來勢洶洶的秦軍定然不戰自退。

然而,如今一切都已無法挽回……

遙想當日,在那邯鄲城中,秦臻與他相對而坐,共同推演著天下大勢。

彼時,秦臻那句話語,猶如洪鐘一般不時在韓非耳畔迴響:“待秦國積蓄起足夠強大的力量之後,其首個要覆滅的目標便是東周,而緊隨其後的,就是韓國!”

,!

記得那時,儘管韓非口中對這番論斷並不認同。

然而在內心深處,他卻無比清楚地知曉,韓國正處於極度危險的境地之中。如何能讓韓國存續,成為了韓非心中最為執著的夢想。

時光荏苒,如今韓非回到韓國已然快一年了。

他絞盡腦汁,試圖尋找拯救韓國於危亡的良方妙計,可惜到頭來卻是一無所獲。韓國國內的貴族勢力早已盤根錯節、根深蒂固,難以撼動分毫。

他所倡導並全力推行的變法和法治理念,遭遇了重重阻礙,舉步維艱。

此時此刻的韓非,內心充滿了沮喪與失落。

面對韓國積重難返的種種弊端,他曾無數次向君王進諫,然而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實在是太難了!哪怕僅僅邁出變革的第一步,都是如此艱難險阻。更令他感到絕望的是,即便是那些與他有著深厚私交的人,如親兄長韓安以及丞相張平等,竟然也未能堅定地站在他這一方,支援他的變法主張。

由於他的變法之舉觸犯到了貴族們的既得利益,朝堂之上當然都不同意。

就在這個時候,嬴政手持著一個酒壺來到了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