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陡升,與大唐來說,行軍作戰兩不利。這一說法在柏海之戰就能初窺端倪。就算金阿貴率軍在吐谷渾祁連山適應了數個月之久,但在戰場上,仍舊相當吃力。反觀吐蕃勇桂,雖因守土守國悍不畏死,但其實地利才是佔了絕大部分的便宜。若是想適應吐蕃的地勢,須得有充足的時間。二來,歸功於太平倉的建立,軍糧排程已不可同日而語。建有太平倉的各道,自水陸兩路正源源不斷地向河隴運輸糧食,數量已超百萬旦。這在往前五十年當中,是不可想象的。

這一仗,打個兩年,大唐還是打得起的。

吐蕃是心腹大患,若是不一次把他打趴下,往後的日子,恐怕要尾大不掉。吐蕃老王歸西,新王達布人緣極好,也是個能忍辱負重的角色。這種人非常難對付,萬一等他緩過勁來了,不知又會有怎樣的噩耗等著這嘰嘰喳喳的朝廷。

興慶帝內裡早有思量,就算要談和,也不是眼下。就算要談和,也不是大唐遣使去主動找蕃人理會。他的目光自朝中文武間掃過,一個一個,過了一眼。卻勐然發覺,這朝堂上不知何時,竟是被一群新鮮面孔所佔據。而在人群當中的武將,也一個個的都低著頭不吭聲。

是了!

這是鄭西元新政鬧的。他說武將該幹武將的活,能領軍的去領軍,能打仗的去打仗。朝中議事,有幾個代表就行了。

朝中大多數武將,被填充去了劍南那個無底洞。如今兵部幾個司,都是文官把持。兵部兩個侍郎,也都垂垂老矣。而當年隨他南征北戰的功勳軍貴們,也早已澹離朝堂,要麼撒手人寰不在人世,要麼告老還鄉享清福去了。

興慶帝有些失望地收回了目光,卻發覺武官的行列中好像多了一個人。

趙正破天荒地穿上了朝服,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太子身後,只是並未開口說話。

“上護軍!”

興慶帝笑了起來,點名道:“今日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你今日居然來議事了?”

趙正聞言坐直了起來,拱手道:“聖人忘了?是聖人召臣今日來議事的。臣這幾日身體確實不適,原本還想告假,但既是接了聖喻,再不適也不得不來!”

“是嗎?”興慶帝皺眉一想,這大概是前兩日的事了,一時湖塗,竟是忘了個乾淨。

太子看了一眼趙正,道:“元良這身子骨啊,當真是如尊夫人一般。嘖,尊夫人似乎已有五月身孕了?”

趙正便答:“太子掛心,差不多是有五個月了。”

“那前線局勢,總比尊夫人的肚子重要些。聖人召元良議事,想來也是想聽聽元良的意思。”

趙正點頭,俯首道:“啟稟陛下,河隴戰局,臣未親臨,是以議論戰局之事,臣當不可輕言!”

“此時此刻,元良就莫要愛惜羽毛了。”興慶帝道:“河隴軍事,朝中唯元良熟悉。朝中諸將,眼下亦以上護軍為尊。你不吭聲,竟讓這滿朝不懂軍事的稚子在此胡言亂語,你又聽得下去?”

“臣汗顏!”趙正認真回答:“臣聞古來軍中之事,以輜重糧秣為首。諸位朝臣所言,其實也不算胡言亂語。蕃地複雜,雪區高冷。大唐將士遠征吐蕃,天地人和三不沾,當真也是難為至極。以臣來看,此戰還是不要再打了……”

此話一出,滿堂皆驚。

是個人都知道,河隴的軍事,離不開這個趙元良。他們多少也都知道,魏王南征,也離不開這個趙元良的慫恿。自安西回朝之後,河隴便日益加緊軍備,誰能說這不是趙正往魏王腦子裡灌了什麼迷魂湯?

要說這一仗,面前這趙元良才該是那始作俑者。可怎地他一開口,語氣卻比那些張口閉口要談和的“稚子”們還要果決?

武將們是不敢太過於張揚,有些到過高原的,更是敢怒不敢言。大唐在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