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中國正處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愈演愈烈,國家的領土被一塊塊割佔,主權被肆意踐踏,各地百姓在洋人的欺凌與清政府沉重賦稅的雙重壓迫下,生活苦不堪言。西方的思想文化隨著侵略的腳步不斷滲入,一些有識之士深刻意識到,若想挽救國家於水火,僅靠洋務運動那樣學習西方器物遠遠不夠,必須從根本上變革制度,進行全面的革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戊戌變法,這場旨在透過學習西方先進位制度,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進行改革的百日維新嘗試,如同一束微光,在黑暗中艱難亮起,給無數渴望國家富強的人帶來了一絲希望,儘管它面臨著重重阻礙,前途未卜。

《光緒朝戊戌變法紀要》記載:“二十四年,戊戌歲,康梁諸君子上書籲請變法,得光緒帝允准,遂啟維新之舉。其間欲改科舉,興學堂,立商會,裁冗官,圖富強之業,奈守舊勢力龐大,阻難重重,雖奮力而為,終未能竟全功,然其影響深遠,啟民智,振人心,為後世變革留借鑑也。”從這段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這一年康有為、梁啟超等有識之士上書請求變法,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批准,於是開啟了維新變法的行動。在變法過程中,想要改革科舉制度,興辦新式學堂,建立商會,裁減多餘的官員等等,謀求國家富強的大業。無奈守舊的勢力太過龐大,遇到了重重的阻礙,雖然維新派奮力去做,最終沒能取得完全的成功,但這次變法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它開啟了民眾的智慧,振奮了人心,也為後世的變革留下了可供借鑑的經驗。

阿才,是個性格熱情且充滿正義感的年輕人,他對世間的不公之事總是憤憤不平,只要看到有人受欺負,或者國家面臨危難,就會想盡辦法去幫忙,哪怕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他為人直爽,心裡藏不住事兒,有什麼想法都會直接說出來,周圍的人都挺喜歡他這坦率的性格。阿才原本在一家學堂裡當雜役,平日裡負責打掃教室、給先生們準備教具等工作,雖然自己沒什麼機會坐在教室裡聽課學習,但他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常常在空閒的時候,偷偷站在教室外聽先生講課,也因此接觸到了不少新思想,對外面的世界和國家的現狀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一年,學堂裡來了一位新的先生,這位先生和以往那些只講傳統經書的先生不太一樣,他時常會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一些西方的先進位制度和文化,還會提到國家現在面臨的危機,說只有進行變革,學習西方的長處,咱們國家才能擺脫困境,走向富強。阿才聽了這些內容後,心裡特別激動,覺得這位先生說得太對了,他很想找機會和先生好好聊聊,深入瞭解一下這些變革的想法。

有一天,阿才在給先生送教具的時候,終於鼓起勇氣,對先生說:“先生,我聽您講的那些變法的事兒,覺得特別有道理,可咱這小小的學堂能做些啥呀,國家現在這麼危險,真的能靠變法變好嗎?”先生看了看阿才,見他一臉誠懇又充滿期待的樣子,便笑著說:“阿才呀,這變法可不是小事,雖然現在困難重重,但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從咱們身邊的小事做起,慢慢影響更多的人,那也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呢。就像咱們學堂,要是能多培養出一些有新思想、懂新知識的學生,他們以後出去不就能為國家做更多的事兒了嘛。”阿才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從那以後,他更加用心地做著自己的工作,想著能為學堂的教學出份力,讓學生們能更好地學習新知識。

過了些日子,學堂裡的幾位先生組織了一個小型的討論會,討論的主題就是當下的戊戌變法。他們邀請了一些學生和學堂裡的工作人員一起參加,阿才也有幸參與其中。會上,大家各抒己見,有的對變法充滿信心,覺得這是國家的轉機;有的則憂心忡忡,擔心守舊勢力太強,變法難以成功。阿才聽著大家的發言,心裡很是感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