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議論紛紛。

“聽說啊,好多大臣因為不同意皇上的想法,都被罷官了呢,這朝堂上如今可是換了不少人啊。”

“可不是嘛,這禮制的事兒,咱也不懂,可為啥要鬧得這麼厲害呀,好好的當官的不當,非要爭個啥呢。”

劉石頭聽著這些議論,也只是偶爾插上幾句嘴,他心裡想著,自己每天忙活著打鐵的活兒都來不及,哪有閒工夫去管那些當官的事兒呢。

可這“大禮議”之爭的影響,卻漸漸波及到了他們這個小村莊。村裡有幾個年輕人,原本想著去京城謀個差事,也好掙些大錢,光宗耀祖。可如今聽說京城的官場因為這事兒亂得很,不少衙門都人心惶惶的,招人也少了,他們的心思也就淡了下來,只能繼續留在村裡,跟著父輩們幹些農活或者學門手藝。

劉石頭的鐵匠鋪生意倒是沒受太大影響,畢竟村裡人還是得用農具,用鍋碗瓢盆呀。不過,有時候來打鐵的人也會忍不住抱怨幾句這世道。

有一回,村裡的老獵戶李大叔來讓劉石頭幫忙打造幾支箭頭,一邊看著劉石頭打鐵,一邊唉聲嘆氣地說:“石頭啊,你說這好好的,朝堂上鬧這一出,咱這小老百姓的日子雖說沒大變樣,可心裡總覺得不踏實啊,也不知道以後還會咋樣呢。”

劉石頭一邊用力敲打著鐵塊,一邊安慰道:“李大叔,您別太擔心了,咱就過好自己的日子唄,天塌下來有高個兒頂著呢。”

然而,劉石頭不想摻和的事兒,卻偏偏找上了他。村裡有個在京城當差的小吏,和劉石頭沾點親戚關係,因為在“大禮議”中站錯了隊,被罷了官,灰溜溜地回到了村裡。這小吏心裡不服氣呀,覺得自己不過是遵循了老祖宗的禮制,怎麼就落得這麼個下場呢,便想拉著村裡的人一起,寫個摺子,向朝廷申訴,表明他們的看法。

他找到了劉石頭,想著劉石頭在村裡人緣還不錯,要是能讓他幫忙勸勸大家一起署名,那這摺子的分量可就重了些。

小吏拉著劉石頭,苦口婆心地說:“石頭啊,你看我這事兒多冤吶,咱都是為了大明的禮制著想,可如今卻被罷了官,你可得幫我這個忙啊,讓村裡的人一起幫我說說公道話呀。”

劉石頭一聽,頭都大了,他趕忙擺手說:“哎呀,表哥,我可不懂這些事兒,咱就是個打鐵的,哪能摻和到朝堂上去呀,您還是找別人吧。”

小吏卻不依不饒,繼續勸說道:“石頭,你怎麼就不明白呢,這事兒關乎著咱大明的根基呀,要是禮制亂了,以後咱們可都沒好日子過了,你就當是為了咱全村人著想嘛。”

劉石頭被纏得沒辦法,只好說道:“表哥,您說的這些我真聽不懂,我就知道打鐵能掙錢養家,這朝堂上的事兒,咱小老百姓哪管得了呀,您就別為難我了。”

小吏見劉石頭油鹽不進,氣得一跺腳,轉身走了,邊走還邊嘟囔著:“你這榆木腦袋,真是沒見識,哼。”

劉石頭看著小吏離去的背影,無奈地搖了搖頭,心裡想著,這好好的日子,可別因為這些事兒給攪和亂了呀。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禮議”之爭依舊在朝堂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皇帝的態度越發堅決,而大臣們也各不相讓,兩邊僵持不下,朝堂的氣氛愈發緊張。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談論的話題也大多圍繞著這件事,茶館裡,說書先生都把“大禮議”編成了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引得聽眾們或唏噓不已,或義憤填膺,可到底誰對誰錯,大家心裡也沒個準數。

劉石頭偶爾也會跟著村裡的人去京城賣些自家打的農具,這一去,就看到了那熱鬧又有些混亂的場面。街上時不時能看到一些官員模樣的人,神色匆匆,或是滿臉憂慮,或是一臉憤慨,彷彿整個京城都被這“大禮議”的陰霾籠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