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中國剛剛走過了動盪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整個國家百廢待興,各個領域都亟待恢復和重建。在教育領域,此前高考制度被中斷了十年之久,無數懷揣著知識夢想的學子們失去了透過公平競爭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機會,人才培養也出現了嚴重的斷層。

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著:“丁巳年,國初離亂局,百業待興,教育尤甚,高考之制停十載,才俊困於野,學途受阻,幸於斯年,高考制度恢復了呀,此乃燃希望之火,啟人才培育新程也。”

眾多有識之士深知教育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紛紛呼籲恢復高考制度,希望能重新搭建起選拔人才的公平橋樑,讓那些被耽誤的年輕人有機會繼續追逐知識的夢想,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就在這一年,在鄧小平同志等領導人的大力推動下,高考制度終於得以恢復,訊息一經傳出,便在全國引起了轟動。

劉盼考,二十歲,是一名下鄉知青,他出身於城市裡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對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家庭氛圍的薰陶下,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心中一直懷揣著上大學的夢想。然而,隨著“文革”的開始,高考制度中斷,他只能響應號召,來到了偏遠的農村插隊落戶,在田間地頭揮灑著青春的汗水。

劉盼考剛到農村的時候,雖然生活條件艱苦,每天都要從事繁重的農活,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對知識的那份熱愛,一有空就會拿出從家裡帶來的那些已經翻舊了的書籍,在昏暗的油燈下如飢似渴地閱讀著。同村的知青們有時候會打趣他說:“都到這農村了,還讀那些書有啥用呀,以後咱估計也就是一輩子種地了。”劉盼考卻總是笑著回應:“知識啥時候都有用,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呢。”

當恢復高考的訊息傳到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時,劉盼考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激動得眼眶都溼潤了。那一天,村裡的大喇叭廣播著這個訊息,劉盼考正扛著鋤頭從地裡回來,聽到廣播後,鋤頭一下子就掉到了地上,他愣了好一會兒,然後拔腿就往知青點跑去,邊跑邊喊:“高考恢復了!高考恢復了呀!”

知青點一下子就炸開了鍋,大家都圍坐在一起,興奮地討論著這個天大的好訊息,有的知青摩拳擦掌,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報名參加了;有的則面露擔憂,覺得自己在農村待了這麼久,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不知道還能不能考上。

劉盼考心裡雖然也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激動和期待,他知道,這是自己改變命運、實現大學夢的絕佳機會,絕不能錯過。可是,備考的過程並不輕鬆,距離考試的時間已經很緊迫了,而且在農村,學習資料非常匱乏,複習的環境也很艱苦。

劉盼考四處向村裡的老鄉們打聽,看看誰家有以前的課本或者學習資料,好不容易借來了幾本殘缺不全的高中教材,他如獲至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藉著微弱的晨光開始複習,晚上則在油燈下一直學習到深夜。夏天的時候,蚊蟲叮咬得厲害,他就用毛巾裹住腿,繼續埋頭看書;冬天,手腳都凍僵了,他就搓搓手、跺跺腳,讓自己暖和一點後又接著做題。

同村有一位老教師,知道劉盼考在努力備考後,很是感動,主動過來幫助他,給他講解一些知識點,還幫他梳理複習的重點。劉盼考特別感激,學習也更加刻苦了。

隨著考試日期的臨近,劉盼考和其他報考的知青們一起,踏上了前往縣城考點的路。他們坐著村裡的拖拉機,一路顛簸,塵土飛揚,但大家的心裡都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到了縣城,劉盼考看著考點外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像他一樣的知青,也有應屆的高中畢業生,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緊張和期待。進了考場,當試卷發下來的那一刻,劉盼考深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開始認真答題,他覺得自己這麼多年的積累和這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