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發展壯大且更加規範,這對其在亞洲的戰略佈局是一種潛在威脅;另一方面,又試圖透過輿論等手段歪曲解讀,想在國際上影響其他國家對中國軍隊建設的看法,但中國軍隊憑藉自身實力和正確的發展道路並未受其干擾。

4. 英國:英國當時處於戰後調整自身國際地位和軍事戰略的階段,看到中國舉行授銜儀式,認識到中國軍隊在管理和建設方面的進步。英國雖與美國有同盟關係,但也開始思考在軍事等領域如何與中國進行有限接觸或瞭解,避免因過度忽視而在未來的國際軍事格局中處於不利地位,對中國軍隊的態度逐漸多了幾分謹慎。

5. 法國:法國正致力於戰後重建以及軍事力量的重新整合,對中國的授銜儀式有所關注後,意識到中國軍隊在正規化建設上的積極探索。法國開始從自身軍事發展需求出發,考慮是否能在軍事交流、軍事技術借鑑等方面與中國開展一定合作,儘管當時還處於觀望狀態,但對中國軍隊的看法已不再像之前那樣片面。

6. 印度:印度在1947年獨立後也在加強自身軍事建設,看到中國舉行授銜儀式,印度既有著對中國軍事發展成果的關注,也希望能從中學習借鑑經驗,以完善本國的軍隊管理和建設體系,同時,印度也在思考如何在軍事層面與中國保持合適的交流與互動,促進亞洲地區的軍事穩定與和平發展。

7. 日本:日本當時處於美國佔領管制之下,軍事發展受到嚴格限制,但對於中國授銜儀式這一訊息,日本民間有識之士看到了中國軍隊的成長與進步,對中國的軍事力量有了新的認識,而日本政府則更多受美國影響,對中國軍事建設抱著複雜心態,擔心中國軍事強大後對其周邊安全等方面產生影響,卻又難以忽視中國軍隊在亞洲地區影響力的提升。

8. 加拿大:加拿大在國際事務中與美國聯絡較密切,受美國遏制中國政策的影響,起初對中國授銜儀式未太重視。但隨著中國軍隊建設不斷取得成果以及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加拿大一些有遠見的人士開始關注中國軍隊的發展情況,思考加拿大能否在軍事交流、軍事人才培養等領域與中國開展合作,以獲取軍事方面的有益經驗,加拿大對中國軍隊的態度也逐漸有了些微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