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這大明在憲宗的治理下,真能迎來一番新氣象呢。可這朝政的變革,哪有那麼容易一帆風順的。

有一回,朝廷打算推行一項新的賦稅政策,旨在減輕農民的負擔,讓百姓能有更多的餘力發展生產。這本是件好事,可那些靠收稅中飽私囊的官員和一些地主豪紳們卻不願意了,他們聯合起來,在民間散佈謠言,說這新政策一旦實施,會讓國家沒錢,到時候連軍隊都養不起,外敵就要入侵了。百姓們聽了,心中害怕,對這新政策也產生了疑慮。

憲宗得知後,十分生氣,他深知這是有人故意阻撓,便下令讓官員們去各地闢謠,向百姓解釋清楚政策的好處。同時,對那些造謠生事的官員和豪紳進行嚴懲。林若軒所在的京城周邊,也有官員前來宣講政策,百姓們聽了,這才漸漸放下心來,明白了皇帝的良苦用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憲宗繼位後的諸多變革漸漸有了成效,吏治逐漸清明,百姓的生活也有了些許改善的跡象,京城的大街小巷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林若軒的畫齋生意也慢慢好了起來,來找他作畫的人又多了起來,不過大多都是些真心喜愛畫作的雅士了。

林若軒看著這京城的變化,心中滿是感慨。他想起最初聽聞英宗駕崩時的擔憂,想起新君登基時的期待,想起朝堂變革時的種種波折,也想起自己畫齋生意受影響時的無奈,深知這一切的來之不易,也對這未來的日子充滿了希望。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君主更替後朝政變化的情況,且與大明英宗駕崩與憲宗繼位交替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朝鮮李朝,當時君主更替後,新君同樣注重吏治整頓,不過朝鮮更側重於以儒家思想為標準,考核官員的品德與學問,看其是否能做到“仁、義、禮、智、信”,對那些品德有虧的官員進行懲處,以此來淨化官場風氣。與大明憲宗透過清查政績、整治貪汙腐敗等實際作為來整頓吏治不同,朝鮮更強調道德層面的約束,這體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官員要求的側重點差異,朝鮮深受儒家文化薰陶,將道德修養視為為官的重要根基。

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向戰國時代過渡階段,各地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有著極高的權力,相當於一方諸侯。當大名更替時,新的大名往往會著重於鞏固自己的軍事力量,透過賞賜土地、財物等方式拉攏手下的武士,讓他們對自己忠心耿耿,同時會調整領地內的稅收政策,以獲取更多的財富來維持軍隊的運轉和領地的建設。這和大明憲宗繼位後從吏治、民生等多方面進行全面改革不同,日本大名更關注軍事與經濟方面的直接利益,畢竟他們處於割據紛爭的狀態,首要考慮的是自身在諸侯爭鬥中的實力保障,反映出不同政治格局下君主更替後的施政重點區別。

法蘭西王國在中世紀晚期,國王更替後,新王面臨著諸多複雜的情況。一方面要與國內的貴族勢力進行權力的博弈,透過簽訂契約等方式,約定貴族們需要提供的兵力、賦稅等支援,同時也要協調與教會的關係,因為教會在當時的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涉及到徵稅、宗教審判等諸多事務。新王的政令推行往往需要在貴族和教會的雙重製約下艱難進行,不像大明憲宗繼位后皇權相對集中,能夠較為自主地實施改革舉措,這體現出不同社會結構下君主更替後的不同政治局勢,法蘭西的權力分散在國王、貴族、教會之間,相互制衡,影響著朝政的變化。

奧斯曼帝國在其強盛時期,蘇丹更替後,新蘇丹會著重對龐大的官僚體系和軍事體系進行調整。在官僚體系方面,會選拔自己信任的官員進入重要崗位,加強中央集權;在軍事方面,會對軍隊進行重新整編,提升戰鬥力,並且注重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和控制,派遣親信官員去治理,增加駐軍數量等,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與大明憲宗繼位後整頓吏治、關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