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386年,朕穩坐這大明的龍椅之上,俯瞰著這萬里江山,心中既有對這太平盛世的期許,又有著諸多的憂慮。這天下雖已初定,可那沿海之地,卻屢屢遭那倭寇侵擾,百姓苦不堪言,商船不敢出海,漁業也難以為繼,長此以往,這沿海的繁榮怕是要毀於一旦吶。朕深知,若想保我大明沿海安寧,非得設立衛所,加強海防不可,這事兒,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明史·兵志二》記載:“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戶所。所設總旗二,小旗十,大小聯比以成軍。”朕每每看著這記載衛所規制的文字,便覺責任重大,這衛所一旦設立,那便是沿海的一道堅固防線,關乎著萬千百姓的身家性命,關乎著大明海防的長治久安,絕容不得半點馬虎,而這也為圍繞“1386年 設立衛所加強海防”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嚴謹、籌備與沿海百態的歷史歲月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且說在這應天府裡,有個名叫林正的年輕後生,自幼便對那大海有著別樣的情愫,家中祖祖輩輩都是靠打魚為生,本想著自己長大後也能承繼家業,在那大海上乘風破浪,收穫滿倉。可近些年來,這倭寇頻繁來襲,出海打魚變得危險重重,好幾次,村裡的漁船剛出海沒多遠,便遭遇了倭寇的劫掠,漁民們要麼受傷,要麼連船帶貨都被搶了去,日子過得是提心吊膽。

林正心中憤恨不已,想著自己空有一身力氣,卻對這倭寇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鄉親們受苦,心中別提多憋屈了。

一日,林正聽聞朝廷要在沿海設立衛所,加強海防了,心中好奇,便跑去城裡打聽訊息。在那衙門附近,他瞧見不少官員模樣的人進進出出,神色嚴肅,似在商討著什麼重要之事。

林正拉住一個小吏,問道:“官爺,我聽說朝廷要設衛所了,這衛所是幹啥的呀,真能把那些個倭寇趕跑嗎?”

那小吏看了他一眼,笑著說道:“小夥子,這衛所啊,就是朝廷用來防禦倭寇的,往後會有大軍駐紮在沿海各地,專門對付那些倭寇,只要這衛所建好了,咱沿海的日子啊,就能安穩多了。”

林正一聽,眼中頓時閃過一絲光亮,興奮地說道:“那可太好了,咱老百姓可就盼著能過安穩日子呢,這些個倭寇,實在是太可惡了,早就該好好收拾收拾他們了。”

小吏點點頭,說道:“是啊,不過這事兒也沒那麼簡單,得選址、招人、籌備糧草兵器啥的,還得費不少功夫呢。”

林正聽了,心中暗自思忖,想著自己反正如今也難以出海打魚了,不如去衛所謀個差事,既能報效朝廷,又能親手懲治那些倭寇,也算為鄉親們出份力了。

而在朝堂之上,朕召集了兵部、戶部等一眾大臣,商議這設立衛所之事。

兵部尚書出列,躬身說道:“陛下,臣以為,這沿海之地,要害眾多,需得精心挑選合適之地設立衛所,方能發揮最大的防禦功效。像那遼東沿海、山東半島、江浙沿海以及福建、廣東等地,皆是倭寇常出沒之處,當優先考慮啊。”

朕微微點頭,說道:“愛卿所言極是,這些地方務必要重點佈防,不過這衛所的選址,還得考慮地勢、水源等諸多因素,不可草率行事。”

戶部尚書也上前說道:“陛下,這設立衛所,需耗費大量的錢糧,光是招募士兵、打造兵器、儲備糧草,便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還望陛下能從國庫中多撥些銀子,以確保這事兒能順利進行呀。”

朕皺了皺眉頭,心中雖知曉這花費巨大,可海防之事關乎國運,絕不能因這錢糧之事就打了折扣,當下便說道:“戶部且放心,朕會著人核算所需費用,該撥的銀子,朕自會從國庫中撥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