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9章 年 靖難之役爆發(第1/4頁)
章節報錯
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1399年,大明朝的天下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猶如那平靜湖面下藏著洶湧的波濤,隨時可能掀起驚濤駭浪。朕,朱允炆,自登基以來,便心懷壯志,欲一展宏圖,效仿古時賢君,讓這大明江山在朕的治理下,能海晏河清,百姓安居樂業,可未曾想,那一場讓天下震動的靖難之役,竟在這一年猝然爆發,將朕的美夢攪得粉碎,也讓這大明陷入了血雨腥風之中。
《明史·成祖本紀》記載:“建文元年秋七月癸酉,燕王棣舉兵反,殺吏目於諒等,遂奪九門。”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那局勢突變的緊張與殘酷,燕王朱棣,朕的親叔父,竟起兵反叛,這於情於理,都是朕難以接受之事,可事已至此,朕也只能硬著頭皮去應對,而這也為圍繞“1399年 靖難之役爆發 我是建文帝”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掙扎、抗爭與無奈的歷史歲月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朕自幼生長在這皇宮大內,熟讀經史子集,受著儒家仁孝之道的薰陶,心中滿是對天下子民的關切和對大明江山穩固的期許。朕以為,只要施行仁政,輕徭薄賦,重用賢良,這天下自會太平無事。可皇叔朱棣的起兵,讓朕明白,這世間之事,遠非書本上所言那般簡單,那權力的爭鬥,竟是如此殘酷無情。
那一日,朕正在宮中的御書房批閱奏章,忽聞太監急匆匆來報,說是燕王在北平起兵了,朕聽聞此訊息,手中的硃筆竟一時拿捏不住,掉落於地,心中滿是震驚與難以置信。朕喃喃自語道:“皇叔為何要如此啊,朕待他向來敬重,怎就起兵反叛了呢?”
一旁的黃子澄、齊泰等大臣趕忙上前,黃子澄面露焦急之色,說道:“陛下,燕王此舉,實乃大逆不道,陛下當速速調兵遣將,前去平叛,絕不能讓他的陰謀得逞呀。”
齊泰也在一旁附和道:“陛下,黃子澄大人所言極是,如今燕王剛起兵,想必兵力尚未集結完備,咱們若能迅速出擊,定能將其剿滅於萌芽之中。”
朕聽了他們的話,深吸一口氣,強自鎮定下來,說道:“二位愛卿所言有理,朕即刻下旨,命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北伐,務必要平息這場叛亂,還我大明安穩。”
旨意下達後,朕心中依舊忐忑不安,想著這一戰關乎著大明的國運,朕怎能不憂心呢。朕在宮中來回踱步,腦海中不斷思索著與皇叔過往的點滴,心中滿是複雜的情緒,既有被親人背叛的痛苦,又有著對這天下局勢的擔憂。
再說那耿炳文接到旨意後,不敢有絲毫懈怠,即刻點齊兵馬,朝著北平方向進發。大軍浩浩蕩蕩,一路上煙塵滾滾,可朕卻深知,這看似雄壯的軍隊,承載著的是整個大明的希望啊。
而在北平的燕王府中,朱棣也是一臉決然之色,他對著麾下的將士們慷慨陳詞:“諸位將士,本王起兵,實乃無奈之舉,如今朝廷被奸佞之臣所矇蔽,朝綱紊亂,本王身為太祖之子,豈能眼睜睜看著大明江山陷入危機,今日,咱們便要為了正義,為了這天下的安穩,與那朝廷軍隊一決高下!”
將士們聽了,齊聲高呼:“願為殿下效命,靖難除奸!”那聲音震天動地,彷彿有著無盡的力量。
耿炳文的大軍率先抵達了真定,紮下營寨,準備與燕軍一較高下。可初戰之時,耿炳文卻吃了個敗仗,燕軍在朱棣的率領下,作戰勇猛,戰術靈活,朝廷的軍隊一時有些招架不住,損失了不少人馬。
訊息傳回京城,朕聽聞後,心急如焚,趕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黃子澄滿臉愧疚地說道:“陛下,臣舉薦耿炳文,本以為他能旗開得勝,卻沒想到初戰不利,是臣之過呀,請陛下治罪。”
朕擺了擺手,說道:“黃愛卿,如今不是追究責任之時,當務之急,是要想辦法扭轉戰局,你們可有什麼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