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5章 年 臺灣建省及海防鞏固(第1/3頁)
章節報錯
1885年,清朝光緒十一年,那是一個外患頻仍、局勢動盪的時代。中法戰爭的硝煙雖漸散去,可戰爭留下的創傷卻深深烙印在國家的軀體之上。清政府在軍事上雖有區域性勝利,但整體仍處於劣勢,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讓國家主權進一步受損,西方列強借機加緊對中國的窺視與侵略步伐,沿海地區時刻籠罩在被侵犯的陰霾之中。臺灣,這座孤懸海外的寶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物產,成為列強覬覦的焦點,海防壓力空前巨大。而國內,有識之士們痛定思痛,洋務運動持續推進,力求透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增強國力,抵禦外侮。在此背景下,臺灣建省並鞏固海防成為當務之急,這不僅關乎臺灣一地的安危,更是整個國家海防體系完善、維護主權完整的關鍵一步,承載著無數國人期盼國家自強的殷切希望。
據《光緒朝臺灣建省紀要》記載:“十一年,臺灣建省,此乃固東南海防、興寶島之要舉。劃疆分治,設官署,整軍備,興農桑,期以臺灣之繁榮,壯吾國海防之力。然初建之時,諸事繁雜,資金難籌,人才亦缺,且民俗各異,治理非易,幸有諸臣協力,志士齊心,雖艱,志在必成也。”這段文字清晰地呈現出臺灣建省面臨的重重阻礙。資金方面,大規模的建設涵蓋官署建造、軍備擴充、農業發展等諸多領域,所需費用龐大,可當時清政府財政吃緊,資金籌措極為困難;人才上,從能妥善治理地方的行政人才,到精通軍事指揮訓練的將領,再到熟悉農桑等產業發展的專業人員,皆是供不應求的狀態;加之臺灣本地民俗文化有其獨特性,與大陸存在諸多差異,這使得治理工作複雜且棘手。不過好在朝廷上下齊心,諸多賢臣和民間有志之士紛紛響應,即便困難重重,也決心要讓臺灣建省之事順利達成。
阿才,是個性格直爽且心地善良的年輕人,為人熱情大方,身邊的人但凡有什麼難處,只要他知曉了,定會傾盡全力去幫忙,大家都很喜歡他這個熱心腸的性子。但他也有個小毛病,就是性子太急了些,做事常常風風火火,缺乏周全的考慮,因此偶爾也會好心辦壞事。阿才本是福建沿海漁村的普通漁民,靠著出海打魚維持生計,常年在海上漂泊的生活,讓他練就了一副好身板,對大海周邊的情況瞭如指掌,水性更是好得沒話說。當聽聞臺灣建省以及要鞏固海防的訊息後,他那滿腔的愛國熱忱瞬間被點燃,沒多做猶豫,便毅然決然地告別了家人,踏上了前往臺灣投身建設的路途。
初春的陽光灑在身上,阿才站在駛向臺灣的船頭,望著那片波光粼粼的大海,心中滿是對即將開啟的新生活的憧憬與期待。一路上,他聽著同行的人們談論著臺灣的情況,越發覺得自己此次前去定能有所作為,為保衛家鄉貢獻一份力量。船終於靠岸,阿才踏上臺灣的土地,眼前那熱鬧又忙碌的景象讓他激動不已。大街小巷人來人往,官員們帶著文書和工具,在不同的地方丈量土地,規劃著未來官署、兵營等的建設位置;一隊隊計程車兵扛著武器,精神抖擻地進行操練,喊殺聲迴盪在空氣中;還有不少百姓也在幫忙搬運各種物資,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對建設新臺灣的熱情。
阿才很快就找到了負責招募民夫的地方,管事的見他身材魁梧,面色黝黑中透著健康的紅潤,眼神中透著一股質樸與堅毅,再加上得知他是個經驗豐富的漁民,熟悉水性,二話不說就把他招進了幫忙修築沿海防禦工事的隊伍裡。從那之後,阿才每天都跟著大夥起早貪黑,幹著辛苦的體力活。他們要先去海邊的採石場,把那些沉重的石料開採出來,再用繩索、推車等工具,沿著崎嶇的山路運到海邊修築炮臺的地方。一天下來,阿才常常累得腰痠背痛,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可他心裡卻沒有絲毫的怨言,反而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因為他深知自己做的這些都是在為守護臺灣、保衛祖國的海防添磚加瓦呢。
有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