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清朝光緒五年,此時的中國正站在新舊交替的十字路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與衝擊。一方面,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後,西方的文化、科技、思想等如潮水般湧入,洋務運動也在艱難推進之中,近代工廠、新式學堂等新事物不斷湧現,試圖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另一方面,傳承了千百年的傳統觀念依舊根深蒂固,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守舊派堅守著祖宗之法不可變的信條,對那些來自西方的新奇玩意兒和思想理念充滿牴觸,而主張學習西方、變革自強的維新派等有識之士則積極倡導新思潮,力求打破舊有的桎梏,於是,傳統觀念與近代思潮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激烈碰撞,在朝野上下、市井街巷都引發了廣泛的爭議與思考,整個社會都在這股碰撞的浪潮中動盪起伏。

據《光緒朝思潮碰撞紀要》記載:“五年,國中傳統觀念與近代思潮之衝突日劇。於朝堂,諸臣就洋務諸事、西學之引入爭辯不休,守舊者恐壞祖宗成法,損華夏道統,力阻變革;維新者則以西方之強為鑑,倡學技藝、改制度,求國家之振興。於民間,新學堂欲興,然民眾多有疑慮,或懼子弟入之則忘本,棄傳統之學;西學書籍漸傳,亦遭非議,視其為異端邪說者不在少數,然求新求變之風亦漸起,新舊之鬥,實乃時代之大變局也。”從這段文獻資料中,清晰地展現出當時兩種觀念碰撞時的激烈程度以及社會各界不同的態度,變革的道路在這重重矛盾中顯得異常坎坷。

阿才,是個性格直爽又倔強的年輕人,心裡認定的事兒,九頭牛都拉不回來,任誰說都不好使。他為人正直,對那些不公平、不合理的事兒總是看不慣,敢於仗義執言。不過,他有時候也過於莽撞了,做事不考慮後果,常常因此得罪人,給自己招來不少麻煩。阿才本是福建福州城裡的一個普通教書先生,平日裡教著一群小孩子誦讀四書五經,傳承著傳統的學問。但隨著近代思潮的傳入,他接觸到了一些新的書籍和理念,心中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也開始思考傳統觀念與這些新思潮之間的差異,在這一年裡,他便陷入了這場觀念碰撞的旋渦之中,經歷了諸多曲折與感悟。

這一年初春,阿才像往常一樣在私塾裡給學生們授課,講解著《論語》裡的經典語句。可他的心思卻有些飄忽,因為前幾天他偶然在一個朋友那裡看到了一本從國外翻譯過來的介紹西方科學知識的書,書裡講的那些新奇的天文地理、機械製造的知識,讓他大開眼界,同時也在他心裡種下了一顆疑惑的種子。

下課後,阿才找到那位朋友,把書借了回來,打算仔細研讀一番。回到家後,他一有空就捧著那本書看,越看越覺得有意思,心裡想著,原來這世上還有這麼多自己不知道的學問啊。

可這事不知怎麼的就被私塾裡的其他先生知道了,他們紛紛跑來勸說阿才,說這些洋人的東西都是歪門邪道,讀多了會壞了心性,忘了祖宗的學問,還是應該專心教好四書五經才是正事兒。

阿才卻不以為然,他反駁道:“各位先生,我覺得這洋人的學問也有可取之處啊,咱們不能一味地排斥,說不定學學這些,還能讓咱們的國家變得更強呢。”

其他先生聽了,都覺得阿才這是走火入魔了,對他很是不滿,還在背後議論紛紛,說阿才要帶壞學生了。阿才的父親也聽說了這件事,把他叫到跟前,嚴肅地說:“阿才啊,咱們家世代都是教書匠,傳的就是祖宗的學問,你可不能被那些洋玩意兒給迷惑了呀,趕緊把那書扔了,別再看了。”

阿才心裡很是委屈,他覺得父親和其他先生都太固執了,連了解一下都不願意,怎麼就知道這是不好的呢。可面對家人的壓力,他也不好當面反駁,只能嘴上答應著,背地裡還是偷偷地繼續看那本書。

隨著天氣漸漸轉暖,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