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他內心本具的人天法界,現出來,讓他自己受用。

二乘法界就是出離心,修四諦、十二因緣,修苦、空、無常、無我,慢慢培養出離心。這個出離心的熏習,就現出了空性的涅盤。

佛菩薩法界就是菩提心,透過六度來啟發自己的菩提心的心相,而顯現佛菩薩法界。

所以,整個因地的修行,就是在虛空當中那一道的光明照了我們一念心性以後,就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即空就是,虛空是沒有形相的;雖然沒有形相,它性具十法界。所以,我們整個《法華經》的三週說法就在講一念心性,怎麼去內觀,即空即假即中。而特點——我們看功德相的時候,特別在性具的假觀,就是你一念心性本來具足十法界。所以我們現出來的身心世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我們的內心有強大的潛能。那麼這個放光現瑞,重點就是在光明,因為光明是開啟佛法界的一個最重要的智慧觀照。

到了本門的序分,強調“從地湧出”。它的重點在哪裡?在大地。這個大地就是法身的功德成就了。我們現在沒有大地,我們現在只能夠有虛空的光明,我們現在叫做性具。而圓教初住的菩薩,他從一種空中的光明轉成大地,那就不是性具了,那叫做顯現,自在顯現。他可以湧出法身菩薩,湧出人道,乃至於湧出三惡道,去度化眾生。所以,我們從具足十法界到自在地顯現十法界,就是一個成熟的大地。

所以光明是一個因地。你修佈施,如果你沒有內觀(我透過佈施的法來啟動佈施的心,透過佈施的心去開顯我內心佈施的功德),你缺乏這個內觀,那你只是在修佈施,不能講佈施波羅蜜。你就沒有“波羅蜜”(到彼岸)這三個字,因為你缺乏那一道虛空中的光明。你陷入了佈施法的這種法執當中,被佈施所限,所以你的心量變成狹隘,而不能內觀,去開闊到你內心的本源。

那麼現在第三個重點是什麼呢?因果之間的關係了。這個很重要,這也是《法華經》的思想,因果的隨順。就是說,因地的光明轉成果地的大地,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它們兩個有一個共通的關係——同處同一個虛空,就是一念的自性清淨心。十法界存在哪裡?光明所照的地方,它的背景就是一念的自性清淨心,而大地也是依止一念的自性清淨心,這就是共同點了。就是,因地是一念心性的自性清淨心具足十法界,而果地是一念自性清淨心自在地顯現十法界。所以,佛陀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

既然無所不在,那為什麼不現身呢?關鍵是我們的善根沒準備好。佛陀的功德,我們前面講到,“法身常住,三世益物”,佛陀的功德是無窮盡的,在無量無邊的時間、無量無邊的空間,佛陀隨時、隨處、隨地要等著跟我們感應道交。只要我們善根準備好了,我們的皈依心、出世的善根準備好,佛陀就能夠顯現。

所以,為什麼我們能夠通於十法界,我們憑什麼一個凡夫眾生能夠跟諸佛感應道交呢?那就是因果的不二,就是佛陀的內心跟我們的內心一定有一個共同點。如果佛陀的內心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那就沒辦法解釋感應道交,那怎麼感應道交呢?所以因緣所生法,如果從因緣觀,不能建立感應道交。因緣觀強調時空的差別,佛法界有它的因果,我們眾生法界有眾生法界的因果。所以,諸法因緣生,它的好處,強調因果的差別相,讓我們善知取捨,讓我們斷惡修善。但它的缺點在哪裡呢?你沒辦法解釋十法界的共同點在哪裡。一個業障凡夫,他怎麼就能夠跟諸佛感應道交呢?如果從因果的思想,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因為有那一片的虛空存在,佛陀的萬德莊嚴是依止自性清淨心而住,我們的業障深重也是依止自性清淨心而住。

諸位!要知道,為什麼古德要把清淨心加一個“自性”清淨心?因為它本具的。本具的東西就是說,你不能讓它增加,你也不能讓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