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第123集《妙法蓮華經》(第4/8頁)
章節報錯
心性,清淨心,你不斷地觀照它,它最後就變成法身了。心性是因,法身是果。成就法身以後,你盡未來際就可以去廣度眾生,使令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那你想想看,你未來可以教化一切眾生、使令一切眾生成佛功德大,還是你前面的那個佈施功德大?那麼你未來成就這個廣大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你剛開始聽《法華經》,最初的一念開始成就的。這個就是約著你未來的潛力來說的。所以蕅益大師說,你一念隨喜就包括了念念信解、念念觀照、念念隨喜。這個就是大乘善根的成就。
有關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五十九面,附表第四十二的“真妄兩種熏習”,來解釋這個一念隨喜為什麼產生這麼大的功德。我們從真妄的熏習來說明這個道理。
我們先解釋這個“熏習”的意思。什麼叫內心的熏習呢?舉一個譬喻,說世間的衣服,這個衣服本來是沒有味道,它也沒有香氣,也沒有臭氣。但如果你用香在衣服的旁邊不斷地熏習衣服,欸,這個衣服就有香氣了。也就是說,一種功能會去影響到另外一種功能。
這句話是講什麼意思呢?眾生的內心亦復如是。我們內心,一個人會成善成惡,它不是一天造成的,就是它產生了熏習。這個人如果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他的本質是一心真如,一心真如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那這個人怎麼會有貪瞋痴煩惱呢?因為他最初就是動了一念的無明妄想,而這個無明妄想勢力強大的緣故,就熏習我們這一念清淨心,不思議燻,不思議變,就產生貪瞋痴的煩惱。
諸位!一個惡人,一個大惡人,他不是一天養成的;一個大善人,他也不是一天養成。就是說,他可能剛開始的時候受到朋友的誤導,或者接受邪見,產生第一念。這個念沒有消除,他去造一個業。造了業以後,就是種子起現行了,然後他沒懺悔,他一直造、一直造、一直造,種子起現行,他越造越變成習慣了,變成他的個性了。就是,欸,這個是我的個性,改不了。其實你的個性就是從最初的一直熏習,熏習而來的,都是虛妄相。但他自己認為改不了,那就真的改不了。所以,這種熏習就是,什麼東西都不是一天造成的。長時間的積累,就造成了有些人貪慾重,有些人瞋恚重,有些人愚痴重。簡單地說就是“無明熏習故”。這些煩惱是怎麼來的?就是從清淨心不斷地熏習,就產生貪瞋痴的雜染相出來了。
那怎麼辦呢?
“無明染法,實無淨業。”當我們變成無明所主導的時候,我們一般人的行為是被性格主導。你是什麼性格,你就容易造什麼業。也沒有人把所有的殺盜淫妄全部做光吧?有些人偏重殺生,有些人偏重偷盜,有些人偏重邪淫,各式各樣。所以這個無明染法基本上是沒有清淨業的。
但是,如果他去學《法華經》呢?他去讀誦《法華經》呢?這個時候,在無明妄想當中,他啟動了真如門而產生一種逆向的熏習。我們前面講過,真能破妄。妄想再怎麼大,是因為你攀緣它,你執著它,它才有力量。因為它本來就是外來的東西,因緣所生法,所以你一旦內觀真如,知道你的本性是清淨、具足的時候,這樣子就產生一種破妄顯真的功能,就逆轉了。
為什麼古人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諸位!六道眾生是怎麼產生的?是在夢中才會出現。就是一個人,因為你顛倒了,攀緣了,你才會出現六道果報。就是說,我們跟諸佛同一個心性,我們怎麼就六道輪迴,佛陀怎麼就受用法身的功德,這怎麼回事呢?因為我們做夢,他是覺醒的。我們因為妄想的熏習,所以就自己產生了六道輪迴。但是你要回光返照,欸,你的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所以,有一天你成佛以後,你會說,欸,那上一輩子的、我無量劫的六道輪迴,跑哪裡去呢?就跟做夢一樣。你醒來的時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