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124集《妙法蓮華經》(第3/8頁)
章節報錯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我們看財法佈施的功德。假設有一個大施主,他發心供養無量的眾生。發心多久呢?到對方滿八十歲。這過程中,“隨意之所欲”,這個是真正的佈施。諸位!佈施不是說你今天有三件衣服,多了一件,你把多的那件拿給別人。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他需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因為佈施,它之所以成就度,就是捨己貪愛。就是你最喜歡的東西,對方需要,你就把它給他。就是“隨意之所欲”,你滿足他心中所有的希望。他需要財富,他需要車子,他需要房子,你就給他他心中的願望,你先不要考慮你的需求,這個是真正的財施。
財施了以後,到了對方八十歲的時候,“見彼衰老相”,就年紀大了。大到什麼程度呢?精神也衰弱了,牙齒也疏散,身形也枯竭了。這大施主一看,“念其死不久”,這個人可能即將死亡,這個死亡一到,那資財就沒有用了。所以這個大施主心中一轉想,欸,該開示他出世道果了。所以“即為方便說,涅盤真實法”,善巧地跟他講四諦、十二因緣,從苦集滅道當中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苦諦是從無常切入的,世間上再好的東西,用無常觀進去它就沒有價值了,因為再好的東西一定要永恆才有用。你看我們為什麼不讚美天上的彩虹——它那麼漂亮,而寧可讚美一個珠寶?因為彩虹雖然漂亮,它馬上就消失掉。所以無常觀來看人生,那什麼都沒有價值了,所以他“疾生厭離心”。那麼諸人聞是四諦、十二因緣法以後,“皆得阿羅漢”,證得我空,甚至於加修禪定,成就三明六通八解脫這種大阿羅漢。
那麼,這樣的功德,比起我們前面的隨喜聽法、轉教他人的第五十個人聞一偈的心中的隨喜,這第五十人的福德是超越前面的財法二施的,而且這個超越的差距太大了,已經沒有辦法作一個譬喻了。是這麼一個情況。
我們看最後的“結示勸修”。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那麼“如是展轉聞”,就是從法會初聞到第五十個人,這第五十個人的福德尚且無量,何況是於法會最初聽聞的人,這個法味最濃、觀行最深、功德最大的第一個人那一念隨喜呢?
透過這個地方的比較我們就知道了,《法華經》它重視內善根。它認為你內善根成立了,外福德才有意義。否則,你內善根這種不生滅心沒有建立起來,你永遠就在生滅因緣裡面輪迴。就是你一定要先回家,先回家以後再去工作那才有意義。所以它這個地方就是,內善根,乃至於最少最少最少的一個標準,叫做一念隨喜,而且還不是聽聞的,而是第五十個人的一念善根,都超過你這麼大的佈施的福德相,因為你內善根不是外福德能夠取代的。
壬二、頌聽法勸人功德
我們看壬二的“頌聽法勸人功德”。看第一段。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幹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前面隨喜轉教,是觀行位的隨喜。這以下講隨喜,這個是名字位的隨喜。先講到“勸人聽法”。就假設有一個人,他想聽經,他還不但一個人,他還勸一個人跟他去,“將引聽法華”,又善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