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佛陀讚歎菩薩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且更重要的是跟菩薩授記,廣談大乘的因地修學。那麼這個時候,諸子們聽到以後心情上已經怎麼樣?好樂大乘!只是一時法執太重,改不過來。所以在般若會上產生“情索”,就是他在感情上已經對大乘生起好樂了,只是沒有付諸行動。

,!

到了法華會上叫做“口索”,嘴巴的口索,那叫親自索,索車。這個人願意索車,就表示這個人大乘善根得度的因緣成熟了。這個“口索”,祖師解釋就是,舍利弗尊者前面的殷勤三請就是口索。

也就是說,三乘諸子離開三界以後開始索車。索車意思就是說,沒有三種車。那跟佛陀索車,結果佛陀給他什麼車呢?看下一段,寅三的“等賜諸子大車喻”。

寅三、等賜諸子大車喻分三:卯一、標示車體;卯二、廣明車等;卯三、廣明心等

這個地方有三段。

卯一、標示車體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好,既然你索車,佛陀就有機會來開導他了。

他說:“舍利弗!爾時長者。”那麼這個長者就怎麼樣呢?“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各,就是依止他們過去差別的習性,就是過去生修四諦的叫聲聞人,修十二因緣的是緣覺,修六度的是菩薩。根據他過去三乘的習性,然後等賜大車,平等地給與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的大白牛車。

蕅益大師解釋這段經文的時候,他把兩個重點提出來:一個叫做“各”,一個叫做“等”。我們說明一下。

佛陀度化眾生就是二字訣,先“各”後“等”。佛陀在三界裡面度化眾生叫做“各”,差別。我們看經典可以知道,所有的度化眾生裡面,最困難、最複雜的,就是凡夫最難度化了。一般度化凡夫都是佛陀親自出馬,因為凡夫的差別相太多了。他喜歡佈施,這個人喜歡持戒,這個人喜歡做義工,這個喜歡拜懺,那叫一個“各”。就是說,三界的凡夫為什麼難度呢?一句話講完了,根鈍遮重。你講道理沒有用的,你要先讓他高興;他心情不高興,你講再妙的法都沒有用。

凡夫為什麼難度?你看初地菩薩很好度。初地菩薩來供養佛陀,佛陀跟他講法門,他回去就如實修學,就進步了。凡夫他必須怎麼樣呢?你要先隨順他的根機,就是這個法跟根機要完全配得好好的。所以佛陀先怎麼樣?“各”,就是滿足你的需求。好,你喜歡修苦諦,佛陀為你講四諦法,你這個人出離心重;你這個緣覺個性,對因緣觀特別深,佛陀講十二因緣;那麼有些人,他不要太多的對治煩惱,他只要修六度,他一修下去煩惱就淡薄,他廣修六度。所以佛陀在度凡夫眾生的時候是怎麼樣?那叫一個“各”,差別。

等到離開三界以後,叫做“等”。因為他已經不是處理煩惱問題了,而是心性。諸位!你以前喜歡佈施,那是一個因緣的作用,你的真如本性跟喜歡持戒的真如本性是一樣的。你喜歡拜懺,他喜歡打坐,那是因緣的功能不一樣,但是你們兩個迴歸一念心性的時候,你們幾個人只要入佛堂一打坐,回觀一念心性,每一個人就進入平等性了。當然從佛堂一出去又變成“各”了。

也就是說,由“各”入“等”,就是佛陀一開始是用權法,滿足眾生差別的需要,等到離開三界以後,開始入平等性了。就是,不管你以前是怎麼樣,那是過去的因緣;現在離開三界以後,只有一部車,叫做真如本性,就是大白牛車。這個就是所謂的“由各入等”,叫“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先滿足你這個各,最後其實三車離開三界就沒有用了,只有一臺車,大白牛車。

卯二、廣明車等

大白牛車很重要,整個《法華經》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部車子。因為這個經文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