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本自清淨”,還要觀一念心性“本自具足”。就是佛陀的所有依正二報,是我內心本具,是我內心所造。你要觀到具足你才可以見佛。你如果只觀清淨,蕅益大師說,那這樣子何異權乘?那你跟權乘有什麼差別呢?你整天只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三乘的空性,雖然他一開始是心外求法,但是他最後的效果也是淨化內心,他也是修清淨。所以,他能夠見佛,就是他觀心又觀具,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又觀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他才見佛。

所以,我們要知道,見佛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是在相似位見佛。理論上是一定要到圓教初住,破無明證法身才可以見佛,那個是因為修理觀的人特別。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概念,一個人,你不管從聖道的自力法門,還是從淨土宗的感應道交,要見佛只有一個捷徑,就是從內心中去見佛,從理觀。

這個世間上的確有些人比較容易往生,有些人比較不容易往生,這是事實。哪些人容易往生呢?因為他找到見佛的捷徑,就是從內觀下手,觀照你一念心本自清淨,觀照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功德是你心具,是你念念念佛的時候創造出來,你這個人容易見佛。那你如果是從聖道門,你見到的就是十方諸佛,淨土宗見的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就是一定要跟理觀相應,這是捷徑。你一旦心外求法,那這個就不是捷徑了,那就是落入因緣所生法了,那問題就複雜了,非常複雜了。所以,三乘的果證是見法;一佛乘的果證,它一定有一個指標,見佛,並且見的是報身佛。

戊二、滅後五品 分二:己一、粗格量後四品功德;己二、廣格量初品功德

前面講到“四信”,現在我們講戊二的“滅後五品”。

前面的“四信”是利根人,他不必太多事修,他直接從理觀下手,最後就是在定中見佛。定中見佛,就知道這個人理觀成就了,入圓教的相似位了。那麼,如果我們是佛陀滅度以後的五濁惡世的鈍根人,怎麼辦呢?鈍根人就必須要修“五品”了。他的事相就要多了,要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就是我們佛滅後的鈍根菩薩修的。

己一、粗格量後四品功德 分二:庚一、長行;庚二、重頌

庚一、長行 分四:辛一、起隨喜讀誦;辛二、加教人受持;辛三、加兼行六度;辛四、加正行六度

這個地方先看長行。

辛一、起隨喜讀誦

長行當中先看“起隨喜讀誦”。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這一段把初品跟二品一起講,隨喜品跟讀誦品,但是它的重點在讀誦,我們看經文就知道。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你聽聞這個《法華經》一佛乘的因果,瞭解“妙因妙果不離一心”以後,能夠信解而不毀謗,而且不但信解,進一步能夠隨順觀照而生歡喜。簡單地說,就是信解,又觀照又歡喜,那麼這個就是初品隨喜品,就是信解以後能夠隨順觀照,心生歡喜。經文當中並沒有詳細說明初品的功德,因為佛陀再講<隨喜功德品>,另外安立一品來詳細地說明,所以這裡只是提出它的相貌。

這段經文主要是要講讀誦品的功德,我們看第二段就知道。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 ,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這以下我們看讀誦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