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來說已經不再是孃家的人,可是心又融入不到婆家的生活之中,所以衛薇是一個懸浮的個體。雖然是有了婆家戶口的人,但她只是在兩家的夾縫裡觀望,不知道該走向哪一方?”

雙方的父母都是不需要衛薇糾結的:母親在她結婚那一刻。已經做好了放手的準備;婆家也做好了接收她加入的準備,所以大宴四方賓客。

但是衛薇到現在結婚將近七年了,才有了自己是婆家一份子的這種心理感覺。

衛薇真的感覺自己是一個遲鈍的人。

聽著還在數落張山,讓他給自己做好吃的婆婆。

衛薇有點兒心酸,如果婆婆真知道了自己現在才有了“婆家是家”的感覺,她會不會有一絲傷感與失望呢?

有,肯定會有吧!

畢竟七年的時間不是一瞬間。

而是七年的真心付出。

對一個不把自己放在心裡的人。真心付出了七年,才讓她心甘情願的喊自己一聲“媽”,這也是一種煎熬吧。

衛薇感覺自己是幸運的。

畢竟婆婆是真心待自己,衛薇也感覺到婆婆真的是一個有耐力的人。

她竟然也願意為了衛薇這個兒媳婦耐心的付出了七年,讓衛薇有了家的溫馨,心裡有了家的溫暖。

此刻衛薇心裡感覺是幸福的。

但是衛薇也知道,以後她與婆婆生活之中不可能沒有摩擦,但以後再有摩擦應該是母女之間的磨合,應該不會再把婆婆看成是自己一個對立的人。

之前那些看似不可調和的心理的疼痛,只是自己所處的位置不對罷了,衛薇一直把婆婆有意無意的看成是一個與自己對立的人。

雖然從理智上來說,衛薇也知道婆婆不是自己的敵人,是一個養育的張山,並且幫自己帶孩子的人。

衛薇是應該心存感激的。

可是在心裡,衛薇就是不能與婆婆熱絡不起來。

每次與婆婆發生矛盾時,衛薇心裡都是恨恨的對她的抱怨。

抱怨婆婆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待問題;抱怨婆婆一個已經從媳婦兒走到婆婆位置上的人,不能夠更多的體諒自己。

但現在衛薇知道婆婆是一個很難勝任的角色。

想要做一個合格的婆婆,要比一個合格的母親付出的更多。

畢竟媳婦兒是在長大成人之後來到婆婆家的,她不需要婆婆餵養她;甚至她的能力還超過她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