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丈大,一把抓住了跳出來的丹藥。
“不會吧,才分把鍾就能蘊丹成功?”
“肯定是報廢的。”莫白在冷笑。
“應主事,各位考官,我已經煉丹完畢,請查驗。”葉不非把靈丹裝進瓶中拋了過去。
心說分把鍾,老子足足用了半個小時的了好吧。
“好,你是第一個煉製完畢的。不過,等他們的靈丹開鍋後考核組會一起探討評價的。”應主事嘴裡說著,隨手把丹瓶兒擱在了旁邊。
足足再等了二個小時,第二個完成收丹任務的是木歡,第三個才輪到莫白。
又是三個小時過後,剩下的三位丹徒之中只有一位叫丁尚的丹徒完成了收丹,而另外兩位蘊丹失敗,直接把靈丹蘊糊了。
因此,根本就不用煉了,直接踢出局到外邊交賠償金就是。
“首先我們考核組先要鑑定一下丁道友所煉製出來的培元丹。”應主事講完後把丁尚的靈丹擱在了桌上一個圓形玻璃器皿之中。
爾後一按桌上按鈕,不久,三道色光照射在了靈丹上面。
再不久,大螢幕上出現了這裡靈丹的全效景圖。
什麼叫全效景圖?
也就是透過修士特殊的手段,透過時間、空間、層次等方面把影象拍出來後跟真的一模一樣。
甚至,連味道內部構造都能看清楚。
這比可是狠甩了人類引以為豪的3d4d的立體影像好幾條街道。
“各位道友請看,在全效靈器放大之下,我們可以看到。
丁尚道友煉製的靈丹表面有著凹凸不平小坑窪。
這就是因為在‘塑型環節’沒掌握好節奏跟分寸造成的結果。
一顆靈丹,藥效當然是關鍵,但是,靈丹表面的光澤度,色度都相當重要。
畢竟,買家買東西首先得看你的外形。
外形不好,即便是藥效再好人家連看都不看一眼,你將失去大好的機會。
咱們華夏古代不就有個買櫝還珠的典故嗎?
雖說這個典故中的主人十分的搞笑。
但也從另一個方面論證了一點,那就是貨品的賣掉十分的關鍵。
所以,在搓藥丸子的時候不光手……
我的評價完畢,下邊請唐丹師說說。”應主事講完後作了個請的動作。
“剛才應主事談了丁尚道友煉製的培元丹塑型方面,那我就從丹藥味道來說說。
所謂培元丹,其藥效就是固本培元。
因此,煉製出來味兒一定要純正,而且,有著淡淡的香氣。
而丁道友的靈丹是有香氣,但是,香氣太濃。
這是什麼原因倒致的呢?你們可以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丹道考核為什麼能吸引許多的修士過來觀摩?
就是因為在考核結果後大丹師們的結論性評價就等於經驗的總結。
這可是難得的學習機會,所以,每次有人晉級或菜鳥考核,都有大批丹師包括丹徒報名觀摩。
特別是高階丹師晉級,門票可是一標難求。
因此,他們得出一筆不菲的聽課費用。
這其實也是藥師工會斂財的手段之一,因此,在評價靈丹時經常會有互動,大丹師跟丹徒丹師們互相理論,推動丹道事業發展。
“香味不純,說明在融丹階段雜質不是去除得特別的好。而這些不純的味兒夾雜其間,就是藥中的雜質引起的。”一個矮個子丹徒答道。
“嗯,這是其中原因之一,還有不同看法的嗎?”唐大丹師又問道,像醫學院的牛叉教授。。
不過,半天沒動靜了。貌似,僅有這一個理由。
“味太濃而不純,而且,靈丹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