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九針十二原 第一 法天(第2/7頁)
章節報錯
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藏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洩;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洩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飧洩取三陰。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靈樞·九針十二原》是《黃帝內經》中的一篇重要文獻,主要論述了九針的名稱、形狀、長度、用途以及針刺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等內容。以下是對這篇文獻的白話文潤色擴充套件: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
黃帝問歧伯說:我憐愛萬民,養育百姓並徵收他們的租稅;我哀憐他們生活尚難自給還接連不斷地生病。我想不採用服藥物和砭石的治法,而只用細針,以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使氣血在經脈中執行順暢。要想使這種療法在後世能代代相傳,必須明確地制定出針經大法,要使其永遠不會磨滅,歷久而不失效,容易掌握而又不會被忘掉,就必須使其條理分明,分出不同的章,區別表裡。以明確氣血終而復始地迴圈輸注。要把各種針具的形狀及相應的用途加以說明,我希望聽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歧伯回答說:讓我按次序,從小針開始,直到九針,說說其中的道理。小針的要點,說起來容易,但要達到精妙的地步卻很難。低劣的醫生死守形跡,高明的醫生則能根據病情的變化來靈活運用。神奇啊!氣血循行出入有一定的路徑,疾病的發生也有一定的原因。當邪氣侵襲人體時,醫生尚未診察清楚疾病的性質,怎麼能瞭解病變的原因呢?針刺的微妙之處在於快慢適當。粗率的醫生拘守四肢關節附近的穴位,高明的醫生則能把握氣血的變化。氣血的變化,就好像空中飛行的鳥一樣,難以捉摸。當邪氣充盛時,不可迎而補之,當邪氣衰減時,不可追而瀉之。懂得氣機變化的道理,就不會有毫髮的差失;不懂得氣機變化的道理,就會出現補瀉的錯誤。懂得氣機的往來,就要抓住時機,當氣至時迅速起針。粗率的醫生對此昏昧無知,只有高明的醫生才能體察它的奧妙。正氣去者為逆,正氣來複為順,明白逆順的道理,就可以大膽直刺而不必猶豫不決。正氣已虛,反用瀉法,怎麼會不更虛呢?邪氣正盛,反用補法,怎麼會不更實呢?迎其邪而瀉,隨其去而補,用心體察其中的奧妙,針刺之道也就盡在其中了。
大凡針刺的方法,正氣虛弱則用補法,邪氣盛實則用瀉法,氣血淤結則用刺法,邪氣亢盛則用灸法。治療時,屬於實證的用瀉法,屬於虛證的用補法。必須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然後再決定治療方法。脈象滑利而頻數的,採用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