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終始 第九 法野(第3/7頁)
章節報錯
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頃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粗工勿察,是謂伐身,形體淫泆,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謂失氣也。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溢幹,喜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憔而終矣。
二、白話文深度解析:
正文:
針刺的道理,全都在終始上,明確了終始的意義,五臟的脈象就可以確定了,陰經和陽經的脈象也就明確了。陰經主五臟,陽經主六腑,陽氣由四肢末端進入人體,陰氣由五臟進入人體。因此,瀉法是迎著經氣而來的方向刺入,補法是隨著經氣而去的方向刺入。知道了迎隨補瀉的方法,經氣就可以調和,調和經氣的方法,必須通曉陰陽的規律。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這種理論要傳授給後世,作為準則。重視它的人就能昌盛,忽視它的人就會死亡。不遵循這個道理而自行其是,必然會遭受夭折的災禍。
我恭敬地奉行天道,請讓我談談終始的意義。終始,是以經脈為綱紀。透過切按寸口脈和人迎脈,可以瞭解陰陽的有餘和不足,平衡和不平衡,這就是天道的全部。所謂平人,是指沒有疾病的人。沒有疾病的人,寸口脈和人迎脈應與四季相應,上下相應,往來不息,六經的脈象不結代,本末的寒溫相互協調。形體、肌肉、血氣必然相稱,這就是平人。氣虛的人,寸口脈和人迎脈都虛弱,而尺脈也小。像這樣的人,陰陽都不足,如果用補陽的方法,就會導致陰虛竭,如果用瀉陰的方法,就會導致陽虛脫。像這樣的人,可以用甘藥來調補,不可用峻猛的藥劑來瀉下,也不可用艾灸來治療。如果不愈,就用瀉法來治療,就會導致五臟之氣敗壞。
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病在足少陽經;大一倍而躁動的,病在手少陽經。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二倍,病在足太陽經;大二倍而躁動的,病在手太陽經。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病在足陽明經;大三倍而躁動的,病在手陽明經。人迎脈大四倍,而且大而且數,名叫溢陽,溢陽是外格。
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病在足厥陰經;大一倍而躁動的,病在手厥陰經。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二倍,病在足少陰經;大二倍而躁動的,病在手少陰經。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病在足太陰經;大三倍而躁動的,病在手太陰經。寸口脈大四倍,而且大而且數的,名叫溢陰。溢陰是內關,內關不通,是死症。人迎脈和寸口脈都大四倍以上的,名叫關格。關格的人,給他很短的壽命。
人迎脈大一倍,瀉足少陽經而補足厥陰經,二瀉一補,每日針刺一次,必須切按並詳驗脈象,採用瀉法,上逆的經氣就會調和。人迎脈大二倍,瀉足太陽經而補足少陰經,二瀉一補,每兩日針刺一次,必須切按並詳驗脈象,採用瀉法,上逆的經氣就會調和。人迎脈大三倍,瀉足陽明經而補足太陰經,二瀉一補,每日針刺兩次,必須切按並詳驗脈象,採用瀉法,上逆的經氣就會調和。
寸口脈大一倍,瀉足厥陰經而補足少陽經,二補一瀉,每日針刺一次,必須切按並詳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