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古文解析: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第2/4頁)
章節報錯
以肺病表現為呼吸喘促,腎病表現為水腫,肺病還表現為氣逆而不能平臥。之所以肺腎都發生疾病,是由於水氣停留於兩髒的緣故。伏菟上方各有兩行,每行五個穴位,這些是腎的經氣流通的道路。足三陰經也在此相交會結於腳部。足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個穴位,這是腎脈下行的部分,名叫太沖。以上共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臟腑的陰氣聚集在體表的部位,也是水邪容易停留的地方。
黃帝問:春天針刺,取絡脈分肉之間,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春天,木氣開始當令,肝氣開始生髮,肝氣的特性是急躁,如變動的風一樣迅疾,但是經脈往往深藏而不顯露,其氣也較少,不能深入,所以針刺取絡脈分肉之間。
黃帝又問:夏天針刺,取盛經分腠之間,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夏天,火氣開始當令,心氣開始生長,脈瘦而氣弱,陽氣向外流溢,熱氣燻蒸分腠之間,內可入於經脈,所以針刺取盛經分腠之間,使邪氣絕於面板而病癒,這是因為邪氣居於淺表的緣故。所謂盛經,就是陽脈。
黃帝問:秋天針刺,取經俞,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秋天,金氣開始當令,肺氣將收斂肅殺,金將戰勝火,陽氣在合穴,陰氣初勝,溼氣及於人體,但陰氣尚未強盛,不能深入,所以針刺取俞穴以瀉陰邪,取合穴以瀉陽邪,因為陽氣開始衰退,所以取合穴。
黃帝問:冬天針刺,取井滎,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冬天,水氣開始當令,腎氣正閉藏,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太陽之氣潛伏沉匿,陽脈也隨之而去,所以針刺取井穴以下降陰逆之氣,取滎穴以充實陽氣。所以說:冬天取井滎,春天就不會發生鼻塞、鼻出血,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說:先生說治療熱病有五十九個穴位,我領會了其中的意義,但還不能明確其部位,請告訴我這些穴位的部位,並說明這些穴位的意義。岐伯說:頭上有五行,每行五個穴位,可用來洩越諸陽經上的熱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可用來瀉除胸中的熱邪。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可用來瀉除胃中的熱邪。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可用來瀉除四肢的熱邪。五臟的俞穴旁五穴,這十個穴位,可用來瀉除五臟的熱邪。以上共五十九個穴位,都是治療熱病的要穴。
黃帝問:人感受了寒邪而傳變為熱病,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寒邪太盛,就會鬱而發熱。
二、《以周易哲學思想解析〈素問·第 61 章 水熱穴論〉》
《素問·第 61 章 水熱穴論》是中醫經典著作《素問》中的重要篇章,它探討了人體水液代謝與熱病以及相關穴位的關係。而周易哲學作為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蘊含著深刻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將周易哲學思想與水熱穴論相結合,能夠為我們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核心概念之一。水熱穴論中所涉及的水與熱,也可以看作是陰陽的體現。水代表著陰,熱則代表著陽。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在人體的生理過程中保持著動態平衡。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就會出現水液代謝異常或熱病等問題。
腎在水熱穴論中被描述為“至陰”之髒,這與周易哲學中對“陰”的理解相契合。腎主水,是水液代謝的重要臟器。正如周易中所講的“坤為地”,大地承載萬物,包容一切。腎就如同大地一樣,吸納和調節著人體的水液。同時,肺被認為是“太陰”,與腎相互關聯。肺主氣,與腎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著人體的水液平衡和氣血執行。這種肺腎之間的關係,也體現了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原理。
在水熱穴論中,還提到了“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面板,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為胕腫”。這反映了周易哲學中“變易”的思想。人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