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血絡論 第三十九(第2/4頁)
章節報錯
本清。
周易哲思融古義,岐黃奧秘細研精。
詮釋:
這首七律詩以《周易》哲學為切入點,對《靈樞·血絡論》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和詮釋。
詩的首聯“陰陽易理蘊真經,靈樞血絡妙思呈”,指出《周易》所蘊含的陰陽道理是一部真經,而《靈樞·血絡論》中也展現了精妙的思想。
頷聯“氣血失衡察永珍,陰陽互動辨分明”,說明透過觀察氣血失衡的各種現象,能夠分辨出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
頸聯“盛衰變化藏深意,清濁分呈道本清”,表示其中的盛衰變化蘊含著深刻的意義,而清濁的分別呈現也體現了道的本質。
尾聯“周易哲思融古義,岐黃奧秘細研精”,強調將《周易》的哲學思想融入到古代醫學理論中,仔細研究和精通岐黃之術的奧秘。整首詩透過描繪《周易》哲學與《靈樞·血絡論》的緊密聯絡,展現了對這兩部經典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一、《以周易哲學解讀〈靈樞·血絡論〉》
《靈樞·血絡論》是中醫學中的經典篇章,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醫學智慧。而周易哲學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邃的思想與《靈樞·血絡論》有著諸多相通之處。透過運用周易哲學的視角來深度解析這一章節,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奧秘和意義。
在《靈樞·血絡論》中,黃帝提出了一系列關於血絡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答正是基於人體氣血執行的規律和特點。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最基本的概念,陰陽的相互作用和變化構成了宇宙萬物的執行法則。同樣,在人體中,氣血的執行也受到陰陽相互作用的影響。
黃帝問“刺血絡而僕者,何也”,這反映了氣血失衡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在周易哲學中,平衡是至關重要的,陰陽的失衡會帶來各種問題和變化。當針刺血絡時,若人體本身氣血虛弱,或陰陽失調嚴重,就可能出現暈倒等現象。這就如同周易中陰陽失衡導致的動盪和不穩定。
“血出而射者,何也”,這裡所描述的現象也可以從周易哲學中找到解釋。氣血旺盛且陰氣較多的人,其血行滑利,就如同周易中陽氣旺盛而順暢的狀態。陽氣的積聚和推動作用使得血液能夠噴射而出,體現了陰陽相互作用下的強大力量。
“血少黑而濁者,何也”則提示我們氣血執行不暢、濁氣積聚的情況。在周易哲學中,濁氣可以被視為陰陽失衡所產生的負面因素。當氣血執行受阻,濁氣不能及時排出時,就會導致血液呈現出黑濁的狀態,這與周易中陰陽失調導致的混亂和不純相呼應。
“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這反映了氣血與津液之間的關係。在周易哲學中,陰陽與五行相互關聯,而津液也與五行中的水元素相關。新飲而液滲於絡,尚未與血液完全融合,就如同五行中水與其他元素尚未達到和諧的狀態。這種不和諧會在血絡中表現出來,形成血出清且有汁液的現象。
“拔針而腫者,何也”,這與氣血執行受阻、區域性氣滯血瘀有關。在周易哲學中,這種區域性的阻塞可以被視為陰陽之氣不能順暢流通的表現。陰氣積聚在陽分,阻礙了氣血的正常執行,從而導致區域性腫脹的發生。
“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這再次強調了氣血與面色之間的關係。氣血的充足與否直接影響著人的面色。在周易哲學中,面色蒼白可以被視為陰陽之氣不足、生命活力減弱的表現。氣血的失衡導致面色失去光澤,呈現出蒼蒼之態。
“拔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說明雖然表面上氣血沒有明顯變化,但內在卻已經出現了問題。在周易哲學中,這種內在的失衡往往難以直接察覺,但卻會逐漸積累併產生影響。煩悗的出現正是這種內在失衡的反映。
“多出血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