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們正是李延慶派去黃河南岸探查情報的斥候。
這次李延慶派出十名斥候,分成兩個小隊奔赴鄆州和齊州,這十名斥候都是鄆州和齊州本地人,進入兩地有先天優勢,其中鄆州是大名府對岸,齊州則是博州對岸,兩地都對目前的戰局有著重大影響。
不多時,船隻靠岸,兩名斥候下了船,為首斥候是一名隊頭,叫做蔣英,他上前單膝跪下行禮,“參見指揮使!”
李延慶令他起身,對他道:“你的鴿信我已看到了,但還有一些細節我需要確認,尤其是糧草運輸情況,這才是我最關心的大事。”
李延慶知道撤兵可以造假,今天撤走明天又殺回來,唯有糧草無法造假,這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人力物力來運輸,如果陽穀縣的糧草沒有運走,那就說明梁山軍並不是真正的撤退,還會殺回來。
“啟稟指揮使,糧草在軍隊撤走之前便已運走,卑職親眼目睹,裝滿了五十條小船,大概有上萬石糧食被運去須城縣,糧食運走兩天後軍隊才撤軍。”
這個訊息頓時讓李延慶心中長長一鬆,糧草運走就意味著宋江很有可能要放棄河北了,他可以下八成的結論。
但這樣一來,莘縣的梁山軍很可能也要棄城南撤了,李延慶忽然覺得他們已經沒有了時間,鄉兵不能再訓練了,必須立刻按照他制定的計劃行動。
第四百零九章 夜破莘城
之前李延慶給手下軍官佈置了一道題目,讓大家思考如果梁山軍放棄莘縣,他們會向哪裡撤退,事後,李延慶陸陸續續得到了將領們的答案,八成以上的將領都認為梁山軍會向博州撤退,畢竟博州曾是梁山軍主力進攻河北時的大本營。
其實李延慶也認為梁山軍會向博州撤退,但他比眾手下有著更清晰的認識,實際上,梁山軍的選擇就只有向東走博州,向北攻大名府或者向西去相州三條路。
以現在梁山軍計程車氣和兵力,已經攻不下大名府,而大名府其他幾個縣都城池破舊,根本就守不住,而且距離黃河更遠。
去相州則脫離了梁山軍的勢力範圍,除非他們想去太行山佔山為王,如果實在沒路可走,去太行山為王也不是不可能,但至少他們現在還有博州一條生路。
博州的聊城縣和高唐縣都是城池高大堅固的大城,尤其高唐縣,那是梁山軍在河北苦心經營的老巢,民意基礎良好,城內糧草充足,如果據城而守,守一兩年都沒有問題,甚至隨時可以從高唐縣的黃河碼頭撤到黃河南岸。
可惜宋江做出了一個極其錯誤的戰略決定,放棄高唐縣,讓高唐縣的軍隊南下大名府和大名府軍隊匯合,結果在半路被李延慶率軍全殲。
不過現在河北梁山軍還是有機會,高唐縣只有五百鄉兵駐守,根本擋不住大軍攻城,如果宋江從高唐縣過黃河,完全可以重新佔領高唐縣,可惜宋江一步錯、步步錯,他現在不可能再去佔領高唐縣,和大名府的莘縣守軍遙遙相隔。
機會就留給了莘縣的梁山軍,就看他們有沒有決心放棄莘縣北上,重新奪取聊城或者高唐縣?
這個決定讓莘縣主將張岑考慮了整整七天,自從援軍渡河受挫,張岑便在考慮要不要放棄莘縣北上,他確實顧慮重重,一方面莘縣本身城牆高大堅固,易守南攻,城內糧食充足,就這麼放棄著實有點可惜,而且他並不知道高唐縣的情況,之前高唐縣城內有充足的糧草,可現在呢,是不是還和從前一樣?
更讓張岑感到為難的是大哥宋江的態度,宋江到底還要不要支援他,如果還要派援軍過來,他就不能離開莘縣,但宋江確實態度含糊,只是讓他堅守河北,等待救援,那究竟是讓自己堅守大名府,還是堅守博州?宋江卻始終沒有明確的答覆,著實令張岑舉棋不定。
入夜,張岑負手站在城牆上,望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