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新募集的兩萬軍隊,沒有來得及帶走,還有三大外戚莊丁轉化而來的一萬軍隊,但最多的還是由各州廂軍集結起來的五萬人,使總兵力達八萬人之多。
這支軍隊的主帥名叫向發,是向宗良的侄子,年約四十餘歲,官任上將軍、寧海軍節度使,也曾在禁軍中擔任廂都虞侯等高官。
軍隊副將卻是大將劉延慶,劉延慶跟隨太上皇趙佶以及禁軍主帥高俅南下江寧府,他負責招募並訓練兩萬新軍,所以趙佶北上時,他沒有率軍跟隨,而是繼續留在常州訓練新兵。
由於劉延慶在軍中威望頗高,向宗良兩次前來拜訪他,並許以重利,最終說服了劉延慶加入擁嫡派,所謂擁嫡派就是支援大寧郡王登基,聽起來名正言順,實際上是關係到三大外戚的核心利益,以至於到了他們不惜以造反的方式來和朝廷對抗。
三大外戚之所以敢冒險一擲,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朝廷兵力太少,也只有七八萬人,雖然西軍還有十萬人,但被西夏牽制而無法調動,加上京師財政匱乏,使三大外戚看到了重立新君的機會。
中軍大帳內,向宗良大大咧咧地坐在帥位上,他是向太后之弟,極得趙佶恩寵,雖然不姓趙,但因為他有外戚身份,使他成為宋朝極少數生前封王之人,他被封為永嘉郡王,他兄長向宗回也是生前被封為永陽郡王。
主帥向發坐在一旁,副將劉延慶則坐在向發對面,下面還有數十名大將。
“我剛剛得到情報,揚州通判吳琢父子被仇家所殺,開始我們都以為是李延慶公報私仇,但現在看來,應該是李延慶發現了吳琢的身份,所以找藉口殺了吳琢。”
向宗良說到這,他看了一眼向發,見他欲言又止,便問道:“向帥想說什麼?”
向發欠身問道:“剛才殿下說李延慶發現了吳琢的身份,難道我們的計劃被李延慶看破了嗎?”
“很有可能!”
向宗良目光銳利地掃了一眼眾人,又繼續道:“李延慶並沒有渡江,而是又重新返回了揚州,他一定是意識到了危險,而且根據江北的情報,江北出現了一支來歷不明的軍隊,約一萬人,我們認為這就是李延慶帶來的軍隊,或許他早就有防備,也或許他是為了剿滅方臘餘孽,但原因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應對?我們已經商議過此事,但現在我想聽聽在座諸位的意見。”
【之前老高說宋朝沒有生前封異姓王,一般都是死後追封,也不完全正確,只能說生前封異姓王極少,但還是有,比如柴宗訓封鄭王,還有向氏兄弟封郡王,韓世忠封鹹安郡王,張俊封清河郡王,南宋還有不少外戚封王,總得說來,主要是外戚封王比較多。】
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現破綻
向發身為主帥,當然是他第一個起身彙報,“郡王殿下,揚州的廂軍已經調來江寧府,現在江都城內空虛,無兵駐守,不如我們直接發兵奪取江都,活捉李延慶,殿下,這是一個機會,機不可失!”
“萬萬不可!”
劉延慶起身道:“我們現在防禦佔優勢,既有長江上的水軍封鎖,又有長江南岸的地利優勢,如果我們北上,反而沒有了退路,極容易造成全軍覆沒,請大帥三思!”
向發十分不滿道:“讓我們全軍覆滅,也必須對方有軍隊才行,現在揚州無兵,江都又是空城,李延慶最多把楚州的一千廂軍調來,這一千廂軍能讓我們全軍覆滅?”
這時,向宗良擺了擺手,嘆口氣道:“向帥的方案本身不錯,可惜我已經錯過了良機。”
他見眾人不解,又道:“李延慶藉口坐贓罷免了吳琢,並讓人冒充仇家殺了吳琢父子,所有人都認為李延慶是在公報私仇,因為吳琢之子之前得罪了李延慶,連我也是這樣認為,可現在看來,這只是李延慶的一個障眼法,先騙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