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粗壯的“人燭”。因為董卓身形肥胖,體內脂肪堆的很厚,結果“光明達曙,如是積日”。

然而,長安百姓卻是高興的有些早了。董卓的死,只是動盪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王允作為誅殺國賊的首要功臣,少不了朝廷的嘉賞和士民百姓的稱讚,於是他開始得意忘形起來,沒有足夠重視董卓留在關中地區的近二十萬大軍。他對別人說:“連董卓這樣不可一世的大奸賊都死於我的手下,我還有什麼可懼怕的呢?”

驕傲使人落後,有的時候,甚至還會要命。

大學士蔡邕是被董卓逼迫著回長安做官的,不過董卓尊敬他的才學,對他倒是一直非常關心照顧,從沒有讓他做什麼壞事。當蔡邕看到不可一世的董卓最後竟然被自己義子殺死時,不由得長嘆了一口氣。

然而,就是這一聲嘆息,卻為蔡邕招來了殺身之禍。

蔡邕嘆氣的時候,王允就在他旁邊站著呢。王允勃然大怒,指著蔡邕的鼻子大罵:“董卓是國之罪人,禍國殃民的罪行不可饒恕,你身為天子臣民,應該從大局考慮,從國家出發,共同聲討國賊,不想你念及他對你的一點私人恩惠,竟然為他感到痛惜,這難道不是與董卓同一鼻孔出氣嗎?”

王允罵完之後,不容蔡邕分辯,便讓士兵將蔡邕押至廷尉處問罪。蔡邕有口難辯,但作為文學家和史官,他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繼續寫成漢史,便向王允低頭,陳辭謝罪,表示願意承受刺劍削足的酷刑以保全餘生。

士大夫們同情蔡邕的遭遇,設法營救,卻被王允嚴詞拒絕。估計王允當時正想殺雞儆猴,震懾董卓的餘黨吧,否則也不會因為蔡大學士的一聲嘆息,就蠻不講理地將蔡邕打進牢獄。

太尉馬日磾揣著一張老臉來見王允,說道:“蔡伯喈是難得的曠世奇才,學問淵博,見多識廣,特別是對本朝發生的事情瞭解頗多,我們是否應當給他一個機會,讓他繼續寫成史書。況且,蔡邕以忠孝聞名於士大夫之中,現在以莫須有之名給他判罪,恐怕有失眾望,不服人心啊!”

王允根本不聽勸告,反駁馬日磾說:“先前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成謗書,流傳後世,現在國事衰敗,社會上缺乏時代精神,不能讓蔡邕再像司馬遷那樣,毀謗和誣衊幼小的天子,因為這既對神聖的道德教化毫無益處,而且還使我們這些人遭到批評和指責!”

馬日磾勸說無果,只得退出王允府邸。

眼看蔡邕就要被賜死的時候,長安城裡來了一位身份不起眼計程車人,卻是幽州劉虞派到長安向蔡家提親的人到了。

第一七四章 營救大學士

代表劉虞前來長安向蔡邕提親的這位低調文士,名叫陳逸,是靈帝時期已故太傅陳蕃的兒子。

黨錮之禍時,竇武、劉淑、陳蕃三人被天下人稱為“三君”,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所有人學習的榜樣。

陳蕃因為謀誅宦官事敗被殺,在他死後,友人朱震棄官為陳蕃收葬,並將陳逸藏匿於冀州清河國治所甘陵附近,寧死不肯向宦官們說出陳逸躲在何處,終令陳逸免於被捕。

黃巾之亂開始之後,朝廷大赦黨錮之禍中受到牽連的犯官家人,陳逸於是獲得自由,終於不用躲避度日。不過當時冀州正是黃巾禍亂最為嚴重的地方,陳蕃於是跟隨青州和徐州逃亡的百姓一起來了劉虞治理下的幽州。

劉虞得知陳逸的坎坷經歷之後,收留了他,讓他在昌平縣內做了一名縣丞,也算是讓陳逸有了一處安身之所。

為了給兒子說一門合適的親事,劉虞這次可是動了不少腦筋,也費了一番功夫。因為考慮到長安還被董賊控制,劉虞便請陳逸出面,替自己去一趟長安,看看蔡邕之女蔡琰是否嫁人,如果沒有嫁人,便向蔡邕提親,將蔡琰嫁給自己的兒子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