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是兩千人出動時搞出來的動靜太大,那就失去了暗中達成約定的意義。

既然那樓有意領略一下大公子的風采,劉和這次索性大大方方的登門拜訪,省得讓生性豪爽豁達的烏桓人覺得小氣!

退一萬步說,劉和真若是在居庸縣內遇到了生命危險,不僅是那樓。估計整個上谷郡境內的烏桓人都要為他陪葬。劉和手下還是有幾個掌握實權的鐵桿將領會不惜一切代價為他報仇的,若是西線趙雲親率一支騎兵前來,足以將居庸縣內的烏桓部落來回踩踏上好幾遍。

那樓得知劉和真的只帶著一支百人衛隊便來了居庸縣,趕緊派出自己的大兒子那烏康寧趕至邊界線上迎接,等於是主動向劉和交出一個質子,好讓劉和覺得己方沒有刻意刁難的意思。

劉和見到那烏康寧時,還是被面前這個一身漢服打扮,滿口幽州口音的壯實漢子給雷到了。

劉和問那烏康寧:“你為何穿著漢服前來迎接本公子?”

那烏康寧小心回答:“我部族人一心向著漢家,願以大漢子民自居。所以我穿著漢服來迎上官!”

劉和又問:“汝父名為那樓,你的漢家名字叫那烏康寧,可有什麼說道?”

“吾父願以‘那’字為漢家姓,同時又不想忘祖。是以為我兄弟姊妹們取複姓‘那烏’,康寧是小的名字,寓意健康安寧。”

劉和聽完忍不住笑了,他轉頭對郭嘉說:“我估計那樓酋長肯定是請了漢人先生來幫他取名的。不然咋能想出這麼喜慶吉祥的名字來?”

眾人點頭,同意劉和的分析。

那烏康寧附和著說:“我們烏桓人沒有文字,族語還是口口相傳的胡語。吾父覺得這樣很不方便,所以想請一些漢家讀書人來縣裡教化孩童,結果尋找了好幾年,也就三五個南方來的逃難書生願意前來,其他人似乎對我們烏桓人都避而遠之。”

“呵呵,南方來的那些傢伙,都以為你們還是茹毛飲血的野人,當然不肯放下身段前來投效了。”劉和說這話的時候,若有所思,並不在乎那烏康寧的面子是否掛得住。

手握十幾萬兵馬的劉大公子,還不需要去刻意在乎一個小小烏桓酋長兒子的臉面和感受,就算如今來到了烏桓人生活的區域,他一樣的自信從容,根本沒有做客人的那份覺悟。

劉和從那烏康寧無意間說的這些話中受到了一些啟發,他正在琢磨著今後如何對烏桓人進行分化和同化。

分化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烏桓人抱團,以便於管理和駕馭他們。同化的目的則是徹底將這一族納入漢文明的圈子,讓他們今後跟北方的遊牧民族劃清界限。

進入居庸縣內之後,沿路的景象漸漸變化,不再像昌平和軍都等縣那樣傳統的北方村落,而是增添了許多的遊牧風格。

烏桓人雖然已經在居庸縣內定居下來,不再過以往那種逐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但他們所住的房屋卻不是北方漢人修築的那種長排的磚瓦或者茅草泥牆的方形房屋,而是依然保留著穹廬的樣式,也就是圓形穹頂的氈房。劉和沿路便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各種穹頂氈房,而且奇怪的是房屋的門都一律向著東方開,跟漢人修房造屋習慣將房門朝著南開有很大的不同。

烏桓人的習俗是髡頭,也就是剃去頭髮,所以看上去跟蓄著長髮的漢人完全不同。烏桓女子到了婚嫁的年齡時才會蓄髮,然後分出髮髻,戴上一種樺皮製成的高帽子,稱為“句決”。

劉和當初也不是沒有跟烏桓人打過交道,趙雲麾下的烏桓騎兵跟隨他近兩年,所以他對烏桓人的一些習俗還是比較瞭解的。不過當他看到成群的烏桓孩童不分男女,人人留著個大光頭在道路兩旁朝自己比比劃劃的時候,卻有一種自己成了動物園猴山上那隻猴王的感受。

那烏康寧怕這群膽大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