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最初是由中央、郡(國)、縣和鄉里這四級組成,州牧和州刺史只是監察性質,並非一級行政機構。到了靈帝末期,劉焉建議朝廷將權力下放至州,從此州牧成了手握一方軍政大權的大員,軍閥亂世也從此開始。

此時在縣以下的行政單為有鄉、亭、裡,大體是百戶為一里,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鄉的長官為秩、嗇夫,令有遊徼掌治安、鄉佐收稅、三老掌教化;亭設亭長主管治安,令有亭侯、亭卒;裡的長官為裡魁。鄉、亭、裡的官員一般由郡、縣等上級機構任免。大漢開國皇帝劉邦,當初便是一個小小的亭侯,也就是個村民委員會主任而已。

劉和對照後世各國常用的行政架構,覺得六級行政架構比較合適於現在的國情。如果按照中央、州(省)、郡(地區或者地級市)、縣、鄉鎮和村這六級來進行管理的話,大漢現有的十三個州顯然有些太過龐大。像荊州、揚州、益州和交州,一個州就管著相當於後世三、四個省的地盤,這就使得這些大州的州牧容易成為土皇帝,如果劉和日後主政,他肯定是要充分劃分各州,把一些大州拆分開來。

除了拆分大州,劉和覺得一些郡的面積也過於龐大,不利於管理。像南陽郡、汝南郡、會稽郡這些大郡,差不多等於後世一個省的面積,如果僅是依靠郡守坐在官衙裡面管理事務,肯定無法做到耳聰目明。只有把這些大郡分解開,才能更加有利於管理和控制。

相對於拆分州、郡,劉和對於縣以下的鄉、亭、裡三級基層行政架構又覺得過於繁瑣,因此他打算去掉亭和裡兩級,變成村,同時調整鄉一級的權力,設立鄉公所這樣的行政機構,上面對應著縣,下面管理十幾個村。

自上而下的行政架構改革動靜太大,而且遇到的阻力也大,劉和反其道而行之,先在自己的地盤上嘗試著把鄉公所和自然村這兩級最基層的行政單位建立起來,如果效果好的話,就可以推而廣之。

一行人來到鄉公所的時候,正巧看見這個鄉的鄉長在召集本鄉下面的各村村長開會,荀彧便站在門外靜靜的聽了一會。

“馬上就要進入冬閒了,各村抓緊時間把該交的公糧交上來,我今天把醜話說在前面,哪個村要是以次充好,把下等糧混在裡面交到鄉公所來,別怪我不給你們留情面!我們鄉今年秋糧收成好,縣裡要把我們鄉收上來的糧食當做軍糧送到邊境去,你們哪個村好意思把上等糧留下賣錢?”

“鄉長你放心,我們不會幹這種昧良心的事情!軍隊在邊境替我們看守國門,不讓胡人南下禍害我們,誰要是連軍糧都動手腳,就是豬狗不如!”

“你們也別怪我催的急,縣令前幾天剛剛去郡城開了會,聽說今年為了賑災,大將軍把常平倉內的糧食全都拿出來了。現在秋糧收了,各縣都急著往常平倉裡面補充糧食,免得耽誤了明年的事情。”

“何鄉長,你能不能去縣裡跑一趟,給大槐樹村採購一臺水磨和兩架龍骨水車?”

“我們馮張村也要水磨和龍骨水車!”

荀彧仔細聽了裡面的談話,感覺被稱作鄉長的人說話與其雖然衝了些,但似乎並沒有刁難和欺壓下面的意思。而各村推舉出來的村長也能盡力為本村爭取利益,不像那些世家大族豢養的僮客,只知道仗勢壓人。

等到裡面的談話結束後,陳逸進去把姓何的鄉長喊了出來,讓他給荀彧仔細介紹一下互助社在本鄉的運作情況。這個何鄉長一看外面的架勢,就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這位文士肯定大有來頭,他在激動之餘,便如數家珍一般將本鄉成立互助社的前前後後都說了一個遍。

等到荀彧問完話時,已經到了晌午時分,卻是趕及前往下一個在驛站吃飯,陳逸便吩咐這個何鄉長想辦法給隨行的兩百來號人置辦一頓飯食。這個何鄉長也是個有能力的人,他立即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