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涼州邊塞(第1/2頁)
章節報錯
涼州,隸屬河西道,享有“帝國藩衛、天下要衝”的重要地位。
隋亡後,大涼曾於此建都,自武德二年大涼滅亡後,被大乾收復。
三年前,即景雲二年,太上皇李旦任命名將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負責斷隔吐蕃、突厥蠻族。
河西道統轄涼、甘、肅、瓜、沙、伊、西等七州,治所就在涼州。
賀拔延嗣認為玉門關和陽關人口稀少,運糧不便,因而只在這兩處關隘各置一千人,而河西道的主力,即三萬邊軍則大多屯駐在涼州。
蘇鶴一進涼州城,就被這迥異於中原的風貌震驚到了。
首先,就是混雜的部族。
一眼望去,除了漢人,來來往往的人流裡還存在著大量的外族人和胡人,甚至還有蠻族,而涼州人卻並不為奇。
這些不同部族的人站在一起很自然地聊天、交易,相處甚是融洽。
上官婉兒從旁給蘇鶴解釋道:“涼州自漢時起,就是絲綢之路西段的要隘,先秦時亦有眾多不同部族的胡人雜居於此,因而這裡的風氣很開放包容。”
不僅如此,涼州更是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的樞紐,比如蘇鶴正好奇盯著的一件樂器,就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
正在吹奏的涼州人見狀停了下來,笑道:
“郎君喜歡這個?它叫觱篥。”
這是一種吹管樂器,木製,上開八孔,上細下寬,管口插著一葦制的哨子。
相傳由古代龜茲人發明創造,其名稱也是古龜茲語的譯音。
李令月也來了興趣,她也很喜歡舞樂,問道:
“這便是涼州詞?果然別有一番風味。”
宮中和公主府都曾有樂師來演奏過,但不甚正宗。
那涼州人自豪道:
“正如女郎所言,只有這些樂器才能奏好涼州詞,除此之外,我涼州還有西涼樂、西涼伎等,郎君和女郎們要不要看看。”
這人是個賣樂器的,攤位上還擺著不少頗具西涼特色的樂器,如琵琶、胡笳、羌笛、箏、橫笛、笙、方響等。
三人婉拒了涼州人的熱情推薦,不過蘇鶴和李令月倒是很想去觀賞一下傳說中的西涼伎。
被上官婉兒否決了。
婉兒蹙眉道:“西涼伎不過是舞獅和胡騰舞的結合,宮裡早有表演,令月不是看過很多次了麼,不必再去了。”
“若是蘇郎君若想見識一下,倒情有可原。”
一聽說只是舞獅子,蘇鶴和李令月頓時沒了興趣,紛紛搖頭。
三人在涼州休整一夜,品嚐了西涼當地的特色菜餚和葡萄酒後,第二天就過了關隘,再度向西前行。
有人可能疑惑,西北軍鎮重地,過關時需上交戶籍和通關文書,蘇鶴當然是沒問題,有吏部的批文。
可李令月和上官婉兒兩個“已死之人”,怎麼過關呢?
當然是假戶口了。
這點小事,能難得過元真護國天師葉法善麼?他輕輕動動手指頭,就給兩個弟子安排好了完整的戶籍文書和人生履歷。
屬於是戶部尚書本人拿著放大鏡死扣,也挑不出毛病的那種。
繼續向西走,氣候越來越冷,人煙也愈發稀少。
有些路段荒涼到了百里不見一戶人家的地步。
蘇鶴一直有一個問題,崇玄署道長們法力何其精深,為何不能施法改善這西北苦寒之地,將之變成沃野千里的肥沃之地呢?
當他把這個問題拋給婉兒和太平時,二女卻都諱莫如深。
似乎此事關乎什麼重大隱秘,不能輕言。
看著她們的神色,蘇鶴也知趣地沒有多問。
十幾天後,他們名為“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