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蘇鶴為“伯父”,其實心裡也是有些彆扭的。

隨後,蘇鶴面帶歉意地將公孫瑩送回亨運錢莊,並保證一有時間就來找她切磋武技,把女郎哄得眉眼彎彎。

送走公孫瑩後,蘇鶴邀杜甫前往一家酒肆暢飲,酒過三巡後,開口問道:

“子美今番進京,是想走科舉之路?”

據他所知,歷史上的杜甫此時已在洛陽多次應試不中,算是科場不順,仕途難行。

杜甫則神情稍顯落寞地答道:

“陛下今歲下詔,廣求天下之士,凡通曉一藝以上者皆可奉詔詣京師,某因此遠涉江湖而來,欲求得一官半職,以遂平生之志。”

蘇鶴點頭道:

“陛下此詔甚是開明啊,若如此,縱然是巫醫樂師百工這等世家貴族鄙夷之徒,只要技藝超群,也能進入朝廷效命,造福百姓。”

心頭間還有些驚訝,看來此時的李隆基還不算昏聵至極,想法是好的,尚且有救。

然而杜甫卻苦笑道:

“陛下自然是英明神武,但右相李林甫力勸聖上不親自面見入京之人,而是改為由尚書省覆試,御史中丞王鉷監管之……”

蘇鶴恍然,後面的事情,當然就不言而喻了……

在李林甫等人的精心安排下,凡各地州郡至者皆試以詩、賦、論,最終居然無一人及第者。

於是,李林甫上表祝賀皇帝,稱“野無遺賢”,天下有才之人皆已進入朝中,李隆基大悅,還賞賜了李林甫大量的器玩珍寶。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的杜甫,縱然才華何等驚世駭俗,也終究只能接受落選的事實。

科舉之路不能通後,杜甫不得不低下儒士驕傲的腦袋,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為貴人們奔走獻賦,但都沒有結果。

鬱郁不得志的杜甫,就連身上的盤纏也所剩不多了,他畢竟不同於富商出身的李白,能夠一日在揚州散錢三十萬。

他家中資產平平,沒有腰纏萬貫行走天下的能為,只能省吃儉用,強行在京城撐著,企望能有一位“伯樂”出現在他的面前。

蘇鶴聽著杜甫的講述,心中暗歎杜子美到底是詩文之才,政治嗅覺實在太差。

李林甫設計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自然會安排好後面收尾的一切,不令他人揭破自己的鼓面。

莫說杜甫在這裡等幾個月,就算等幾年,幾十年,也絕不會有任何一人來撈這位“少陵野老”的。

誰肯冒著得罪當朝右相的風險,提拔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落魄儒生?